最近跟著見人比較多。昨天跟著王老師去見一位行業大佬,他們以兄弟姐妹相稱(這個領域這個年齡公益創業者們之間好像都喜歡這么稱呼,不然似乎不能表達心心相惜之情)。地點約在大佬的辦公室門口的咖啡廳。我是“輩份”最小的,提前了50分鐘到,坐下來一邊工作一邊等,給大家茶泡上。王老師也提前了10分鐘到,坐下來聊了十分鐘,要見的人還沒有來。邊上認識的另一位伙伴說,他可忙了,最好打個電話或者發個信息,很有可能給搞忘了,上次她就遭遇了被遺忘。
這次的見面由頭是一篇文章,王老師寫了篇集過去機構治理思想于大成的文章。文章在那個瞬間讓這些一年也見不上幾次面的兄弟姐妹們想要見上一面。好在開年,大家還沒有完全進入軌道,陀螺般的轉起來。如果這個時候資方或者項目忙起來,見一面得有的約了,尤其是到對方的地盤上談一篇文章這樣的事情。
王老師一開始忽視提醒,我又提醒了下時間到了,他起身去找了下,才知道大佬在開會,馬上來。安心的入座,喝茶。來了。兄弟之間的熱絡打招呼,讓我聯想到了回家過年時的場景。未入座,兩個人就文章談起來了。我沒有來得及介紹自己,就倒倒茶水吧!王老師給對方帶了一盒研發的超級兔子,就順利的談起了是怎么成立社會企業,怎么一步一步搞出來面向市場的產品的云云。
趁著王老師介紹我們業務,我趕緊把電腦上的瑣事處理完,關上電腦。打開筆記本準備記錄。講來講去似乎都是機構運營的事情,抽離了細枝末節的真實情況,主要是財務數據。半小時過去了,好像還是圍繞運營的一些事情。對方在給出贊賞之后,問有什么我們可以一起做的,我插嘴說我們和很多社會組織在做一些合作,沒插下去就又回到了機構運營上面去了。好吧!還真不著急。
王老師講到了私董會的創始人吳先生,現在做TCL的總裁,連續300多天覺察自己是否著急,發現只有兩次著急的時刻。談話開始走上了“強心”的方向,也明顯感覺到兩位都放松了下來,估計最主要是我放松了下來。在這個珍貴的早晨,不著急是件挺美好的事情。想起來件事情,是關于社會組織之間合作的事情,我現在總是扮演媒婆的角色。大佬說,老大們都覺得很好,一拍即合的合作到了下面執行層總是執行不下去,雙方執行層相互看不上。我代表的就是那個執行層,爭執了一會兒,想想沒啥好爭的就作罷。
這場談話的開始我也不太清楚我來的目的,身份,模糊的覺得是來促成什么合作的。最后,合作什么的啥也沒談,親歷談話來了解人變成重點。我問王老師的感受,他覺得相互了解的人之間相互幫忙梳理了思路,值。是我太功利了?大佬幫我們安排好了午餐,本來以為一起吃的,安排完了告訴我們自己得先下去開會。走的時候,對方忘記了拿我們送的禮品,我們又給送過去。
吃完飯,我提議找邊上的早上巧遇的女士談談看,她手里抓的也是我們需要的甲方資源,多多益善。對方開頭就闡明了業務模式,很明顯沒有合作的可能,然后迅速進入朋友式聊天,其實主要是關于幼升小的聊天。也就是房子、學校、考試、孩子、補習一類的事情。或許是有了上一場談話做基礎,聊天也變成了作為事業與家庭需要并重的家長之間的心心相惜,我的孩子小他們兩歲,所以主要是他們兩位之間的。
女士的兒子為幼升小突擊了一年(之前上公辦園,也是想開心就好),已經參加了的和后面排著的好學校面試一堆,根據房產的位置在做各種配置。女兒同樣年齡的王老師就講自己是如何花了2個小時跟女兒玩氣球不落地。我就看著兩位對對方的驚愕,然后思考上了,我女兒咋辦?
然后我們聊起來另一個故事,王老師的大女兒姍姍邀請好朋友看她參加的設計思維創新課程的最終展示。好朋友一開始是答應來的,后來朋友的爸爸算了筆賬,往返展示的地點要差不多3個小時,投入產出比太低。結果就是這個孩子沒有來。細數姍姍還干過的傻事是花一個下午在環球港和另一個朋友笑,各種他們覺得好笑的事情,然后找個走廊走下來唱他們熟悉的歌。說完故事的時候,談話的三位焦慮都覺得被減輕了。
不論人,不論話題,不論目標,不論投入的談話,如果是以真誠為基礎的話,就像窗外的雪一樣,給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