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如何創造財富
關于公司和財富
世界上的財富總額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X% 的人口占有了 Y% 的財富」這種邏輯的前提就已經搞錯了
公司的本質是盈利,手段是創造財富。創造財富就是為人類提供某種需要,這也是工作的目的。
可測量性 & 可放大性
在大公司中,員工的個人表現無法單獨測量,且沒有決策的權利,無法產生巨大的效應。雖然CEO、明星、運動員有巨大獲利的可能,但收入與風險是并存的。「如果你有一個令你感到安全的工作,你是不會致富的,因為沒有危險,就幾乎等于沒有可放大性」。
小團體 = 可測量性
創業公司的好處之一就是極大的可測量性。人數越多,可測量性越低。
(e.g.巨型古羅馬戰艦VS小船——劃船手對于船速的可看見性)
高科技 = 可放大性
技術是某種做事的新方式,如果這種技術可以解決大多數人需求(高經濟價值),那就是成功,就是創造財富。
進入壁壘
創業公司的本質就是進入壁壘,讓模式、技術難以復制。
Viaweb經驗法則:更上一層樓,選擇更難的問題。
(e.g.大狗追小孩,應該上樓而非下樓,讓大狗的龐大身軀成為劣勢)
收購
讓買家掏錢的最好方法:讓買家感到失去機會的恐懼、你的高速成長會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
用戶數量為王
用戶是證明自己創造財富的唯一證據(證明是人們需要的東西)
————
7. 關注貧富分化
對賺錢反應強烈的原因
- 被誤導的看法(孩時父母給予,認為該平均分配)
- 歷史名聲不好
- 擔心收入差距拉大會產生不利影響
積累財富的轉變
- 游牧社會:偷竊、農業社會:征稅與直接掠奪
- 隨著歐洲中產階級的崛起開始創造財富,因為可以保住自己的財富
- 直到工業革命,技術的發展使得通過創造積累財富的速度超過通過偷竊積累財富的速度
技術的杠桿效應
- 加劇生產效率差異
- 引起收入差異的增大
- 縮小了(物質、社會地位)的差距,而不是增大
只要你壓制收入差距的擴大,不管是用偷竊私人財產的做法(封建社會),還是用高額稅收的做法(某些現代政府),最終結果看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變得更貧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