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要考二建,看了《如何學習》這本書,主要向面臨考試的學生介紹賽博學習法,幫助他們成為成為尖子生。看完之后沒有也沒有實踐,最近在準備教師資格證考試,又將這本書拿出來重溫了一遍學習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本書的根基是這樣的:成績不好一定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和方法的問題。所以只要態度端正,并且又有正確的方法,你就能成為尖子生。
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這套方法能幫我們高效掌握知識并高分通過考試。不過就我這么多年的學習經歷來說,相比方法,其實態度更重要。
我高中的時候成績很好,但是其實并沒有什么學習方法,如果有的話,那也是最樸素的上課聽講、認真做作業。當別人向我請教的時候,我就告訴他們:不需要補課,也不需要熬夜學習,只要上課好好聽講就可以了。盡管我的方法很簡陋,但是其實我時在強調態度的重要性。
然而這句話從來沒有改變什么,如此正確的概念基本都只得到了一句“聰明人就是不一樣”的評價,以至于整個高中我真以為自己比一般人聰明,其實我只是比一般人更專注。
如果你有學好的決心和自信,你已經成功了。本書的方法,是讓你成功的更快一點,更簡單一點。
如我一般粗糙的方法,早就的是應試合格者,還不能算是尖子生,尖子生最重要的是還要有獨立思考能力,能舉一反三。這本書告訴我們,尖子生應該是帶著問題學習的,具體有哪些問題呢。
1.閱讀目的是什么
在閱讀之前,首先要明確目的,是查詢某些信息呢,還是為了考試通過,不同的目的決定了對教材或者文章的閱讀深度。
這個問題一般花個幾秒鐘就能回答,但是一定要思考這個問題。
2.關于這個話題,我已經知道什么
看到這本書或者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關于這個話題你知道多少,你想要了解什么知識?
通過這樣的問題,將舊的知識進行主題回溯,你會發現,其實你已經知道很多了。當你真正閱讀的時候,你知道的知識就可以略讀,并且留意你想知道的是否有提及。
3.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通過略讀我們要知道一本書的主要觀點是什么、重要術語有哪些、文章結構是什么。
一本書我們可以通過看序、作者生平、目錄、各章總結來了解這本書主要的內容和格局。對于一篇文章,我們可以通過章節標題、章節收尾段落、小標題、圖表等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4.作者接下來要說什么
帶著這個問題閱讀,其實就是不斷和作者進行互動,想象你是作者,接下來你要寫什么。很多時候你會猜錯,不過沒關系,慢慢的你會找到作者的行文邏輯是怎樣的。
5.專業問題是什么
不同的學科會有不同的專業問題,比如心理學和經濟學的問題肯定就不一樣,每個學科的專業術語又是固定的,針對你學習的專業,列出專業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
除了專業問題,還有一些更問題普遍的,也就是導讀問題。導讀問題包括概念的定義、例子、事物之間的聯系等,如果你不知道專業問題是什么,那就回答這些導讀問題。
6.針對信息,我能提出什么問題
前面講的是專業問題,可以根據模板找答案。第六個問題講的是在閱讀過程中你提出的一些問題,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好,甚至可以很奇怪,有些問題在本書中可能找不到答案,這就需要你查資料,通過“人事網書”找到答案。
7.那些是重要信息
重要信息和主要內容相關,通過閱讀文章開頭和結尾或者專業術語等把握。掌握重要信息遵循的是帕累托原則,把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上。
8-10.如何改述和總結
我們常常講要把書讀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進行記筆記和總結歸納的過程。
對教材進行改述其實就是一種內化,改述不能看教材,用自己的話表達,而且要用盡量少的話,不要用整句,盡量使用短語或詞組。
看完一個章節,可能你記了很多內容,盡管已經很精簡了,但是還是不利于記憶,這就需要將文字盡量用圖表表達。
隨著不斷學習,筆記會一直進行修改和重組,你要做的就是不斷精簡,但又不至于遺漏重要信息。最終一整本書都可以濃縮成一頁紙。
11.如果構建記憶點
我們對枯燥的數字、冗長的文字天然不喜,但是對圖表、節奏、故事卻能很容易記住,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將文字改造成圖表的原因。在記憶的時候,如果遇到很難記憶的點,不妨用一些奇特的故事將知識點穿起來增強記憶。
12.這些知識還能用在其他什么地方
前面的所有問題還都是針對特定的材料,而最后一個問題就是跳出特定材料,進行跨學科的遷移。你的知識量越大,越能進行跨學科的遷移。在你還沒有形成習慣之前,就需要刻意聯系,經常思考這些知識還能用在哪里,其他學科是不是有關聯。
隨著你知識容量越來越大,能越來越熟練的遷移知識,最終你的所有底層基礎就能打通,各個學科都能交融在一起。
教育的理念是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現今的主流教育還是應試教育,為了拿到一個好分數而學習,所有的知識最后都成了無用的雞肋,而學生因為只把學習當做任務,一旦畢業,都不愿再學習,不能不說這是教育的失敗。
任何學習都應該立足實際,為了用而學。《如何學習》這本書教的是學習方法,其實是讓讀者能主動進行學習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