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武王克商
【畫面】情景再現,牧野古戰場,《尚書》中的《牧誓》文字片段(影印)
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凌晨時分,一隊約五萬人的大軍經過又一個晚上的急行軍,在這里停下了腳步。前方70里外的地方,就是商朝的都城朝歌。現在,他們已無法繼續前進,因為,擋在他們前面的,是商王紂幾十萬黑云般的軍隊。兩軍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曦微的晨光,照見戰車上站著一位身材魁梧的披甲武將,武將左手舉起一把明晃晃的大鉞,右手舉著一面在晨風里獵獵作響的白色旄旗。一場莊嚴的戰前誓師大會隨即開始。武將高聲歷數商王紂犯下的滔天大罪,他告訴將士們,替上帝懲罰紂的時候到了,你們要像猛獸那樣攻擊敵人,努力作戰。武將的演講極富鼓動性,他的講話被響徹云宵的喊聲一次次打斷。
一場被某些歷史學家描述為“流血漂杵”的慘烈大戰即將打響。
【畫面】周原遺址:歧山鳳雛和扶風召陳大型建筑群基址,鳳雛甲骨,周原青銅器
這是位于陜西關中平原西部的周原,它北倚巍峨的岐山,南臨滾滾東流的渭河,西側是汧河,東側有漆水河,豐沛的水源滋育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時至今日,周族的起源仍然無法得到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這里,正是周人亮相中國歷史大舞臺并創造輝煌文明的起點站。
正是遷到周原之后,周人正式打起了商的主意。這就是周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閟宮》所寫:“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歧之陽,實始翦商。”后稷就是周族人的祖先;這里的大王,即古公亶父。意思是,自從古公亶父帶領周部落遷到歧以后,才開始翦除商的事業。
??【畫面】古公亶父像,周人由豳(今陜西旬邑縣)遷周原地圖
《詩經》中的另一首詩《綿》,則具體記載了周族人,在他們的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的帶領下遷居周原的故事:“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大約在商朝武乙時期,原本定居豳地的周人不堪戎狄的侵擾,他們渡過漆水河,翻越梁山,來到岐山腳下的周原。
古公亶父帶領周族人在這里開辟土地,建造城郭宮室,建立官制,周族變得日漸強大。
【畫面】鳳雛村西周建筑遺址,陜西歷史博物館,周原甲骨,周文王像
在周原這片土地上,幾代周人韜光養晦,他們殫精竭慮地謀劃著周族未來的宏圖大志。
據史書記載,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他有意傳位于小兒子季歷。因為他經過觀察,認定季歷的兒子昌將是周人興起的關鍵人物。這樣,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虞仲,便假托為父親采藥之名,跑到了南岳衡山,接著又跑到遠離周原的荊蠻。在那里,他們斷發文身,改從少數民族的習俗,當地人便擁戴太伯為首領,在吳地修建了城郭,建立了國家,成為吳國的始祖。
古公亶父死后,季歷繼位,不久被商王殺死,他的兒子姬昌繼位,這就是后世為眾多儒家經師和封建帝王推崇的周文王。到了周文王的手里,周族蒸蒸日上,綜合實力突飛猛進。?
【畫面】周文王征伐附庸國示意圖
周族日漸強大,商王紂不敢小視,便封周文王為西伯,使之成為商西的霸主,并委以征伐大權。這正合文王之意。于是,周文王大手一揮,寶劍所指,商的若干個附庸國立即灰飛煙滅:他先是兵進西北,相繼征服北方的犬戎、密須、阮、共等方國;接著渡過黃河,向東發展,以至威脅到了商的都城殷。之后,周又正面進攻邗國,直接威脅商所在的別都朝歌。還不滿足,隨后又剪除商的左翼,攻取商朝西南方面的戰略重鎮崇,為周軍東進打開了通道。
如此,南、北、西三面都是周的勢力范圍,周已處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局勢。?
【畫面】周文王畫像,情景再現
周文王時刻不忘商的殺父之仇。他韜光養晦,表面上臣服于商,暗中卻一直在積蓄力量,加緊滅商的準備。在周原,周文王敬老慈少,為政以德,禮賢下士,贏得了許多諸侯的支持。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虞、芮兩國的國君因國土問題發生爭執,找周文王仲裁。進入周境后,發現周人相互謙讓,種地的人相互謙讓田界,走路的人互相讓路。兩位國君目睹這一切,非常羞愧,感嘆說:我們所爭的,正是周人所恥的,為什么要自取其辱呢?于是各自回國,相互謙讓原先爭執不下的土地。這件事傳出去后,許多諸侯更加折服于文王的德治。?
【畫面】占卜場面,寶雞市蟠溪河畔釣魚臺風景區,門神姜太公圖案
與殷人一樣,周人也信命,凡事行動之前都要占卜。一天,文王出門打獵,臨行前照例要來一番占卜問卦,向鬼神詢問此次的吉兇禍福,收獲如何。結果,此卦與往常不同,預告他此次出獵將得到一個輔佐成就他的霸業。文王將信將疑,來到渭水南岸,看見一個白發老者坐在河邊心不在焉地釣魚。文王見他只下魚鉤,不上釣餌,覺得十分奇怪,就與老人搭話。不想兩人一談,十分投機,有相見恨晚之感。一番言談之后,文王認定這位老者能力非凡,見識過人,便把這位釣魚老人請上自己的車子,一起回到了京城,讓他成為管理軍隊的太師。
這位渭水釣魚的老者,就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呂尚,民間一般叫他姜太公或姜子牙。
【畫面】灃河西岸豐、鎬西周都城大型宮殿基址及相關青銅器
周文王得到呂尚,可謂如虎添翼,此后,內政外交,東征西伐,周朝的力量得以大增。
一切條件成熟之后,周文王又做了一件大膽而又冒險的事,就是將都城從歧下遷走,在灃水、渭水之間建立城邑即豐邑(今陜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自歧下東遷居之,周文王東進的意圖已再明白不過。這樣,周族基本完成了攻商決戰的準備,伐紂滅商只是個時機問題。
然而,越是這樣,周文王越是謹慎。他的威望大增,許多諸侯都來向他示好,但他十分低調,便越發對紂表示恭敬,給紂進貢的財寶也越來越多。這就讓紂放松了對他的警惕。
商遷都豐的第二年,文王姬昌病逝,他的兒子姬發繼位,這就是武王。呂尚繼續輔佐。
【采訪】在文王任上雖然沒有消滅商朝,但他為下一代滅商準備了條件,掃清了道路。沒有文王受命九年來的準備,就不會有后來武王的成功。而周文王以德興邦、以德治天下的豐功偉績,受到后人的推崇。后世將文王列入圣人的行列,成為歷代帝王政治風范的典型。?
【畫面】豐(今陜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鎬(今陜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
周武王即位,他以其父文王為榜樣,承繼前輩們開創的事業,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并進一步落實。他繼續讓呂尚任太師,另有周公旦、召公、畢公等賢人輔佐。這樣,人才薈萃,各謀其位,周的政治如日中天,歸附諸侯越來越多,力量愈加壯大,對比之下,商更加孤立。
為更有利于進攻商都朝歌,消滅商朝,武王決定再次遷都,將周的都城由豐遷至鎬。
當文王和武王父子倆在夙興夜寐地準備著這一切的時候,此時的商王紂在干什么呢?
【畫面】東夷地圖,商王紂畫像
實事求是地說,商王紂并非只是殘暴。即位之初,他也曾勵精圖治,有過一番作為。其對東夷的長期征伐,雖有掠奪性一面,但客觀上加速了中原先進文明對江淮地區的傳播,促進了民族融合。反過來促進了商王朝的農業、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但與此同時,紂開始自我膨脹,變得剛愎自用,荒淫殘暴。加以后世的筆墨描畫,商王紂幾乎變成了千古第一暴君。
【畫面】歌舞宴飲場面再現,鹿臺三維立體效果圖
紂好酒貪杯,常徹夜喝酒尋樂。他在宮廷里舉行各種大型宴會,表演各種音樂,舞蹈,游戲。他讓人挖了許多大池子,然后用酒灌滿池子,供數千人狂飲不止。他還讓人把熟肉懸掛起來,看上去像樹林一樣,人們可以隨便伸手摘取食用。這就是典故“酒池肉林”的來源。
紂身體強壯,沉迷女色。他尤其對美女妲己寵愛至極,對她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妲己喜歡聽音樂,他就命令樂師制作新的俗樂“淫聲”。還從各地搜羅的奇珍異寶填滿了宮室。
隨著欲望的不斷膨脹,紂覺得首都殷邑已經無法滿足他的享樂要求,就把首都往南擴大至朝歌,向北擴大到邯鄲、沙丘,在這片廣大地區修建離宮別館,苑囿臺榭,并捕捉大量的野獸飛鳥放在里面。最讓人民切齒痛罵的,無疑是紂建造的三里見方、高逾百丈的鹿臺。
【采訪】據歷史記載,建造這座奢華壯麗的鹿臺整整用了七年時間。在建造鹿臺的過程中,工匠民伕死傷無數,百姓怨聲載道。而建筑落成后,紂把從各地搜刮而來的金銀珠寶全部集中在這里,與妲己及美女們宴飲狂歡長達七日七夜,據說以致全都忘掉了日月時辰。但真是樂極生悲,令紂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享樂之地鹿臺最終變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
【畫面】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情景再現
商王紂仗著自己的統治為天命所賜,肆無忌憚,荒淫無道。臣下若有人不聽命于他,百姓中有人說他壞話,他就用酷刑伺候。有一天,紂看見螞蟻爬到一塊熱銅片上,一會兒就燙死了,立即來了靈感,命人鑄了銅柱,架火燒烤,命令違背自己旨意的人光腳在通紅的銅柱上行走。犯人走不了一兩步,就掉下去被活活燒死。這種殘酷的刑法就是臭名昭著的“炮烙”。
商王紂遠賢臣,親小人。商容為民請命,百姓愛戴他,但紂嫌他與自己不是一條心,便廢了他。費仲善于阿諛奉承,吹牛拍馬,紂便重用他。惡來喜歡進讒言,紂也重用他。但這樣一來,各諸侯都害怕紂了,從而疏遠了王朝,這就更加削弱了商王朝的統治力量。
整個商都一片混亂。神祗無人敬祭,宗廟無人管理,大臣偷奸耍滑。犯法者得不到懲罰。
任何一個朝代一旦到了這個份上,這個王朝離結束也就不遠了。死神在向商王紂招手。
【畫面】黃河渡口,情景再現
代表死神向紂招手的就是周武王。商與周,一個在一天天爛下去,一個在一天天好起來。
武王為了檢驗自己的號召力,試探各諸侯國的態度和商王紂的反應,他決定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津觀兵”。
在黃河渡口,武王看見舟楫整齊,士氣高昂,十分高興。船行至河中央,一條銀白色大魚忽然跳進船中,武王說,殷人崇尚白色,看來這是他們滅亡的象征。俯身抓起那條魚祭天。
大軍渡過上岸,忽然一顆紅色的流星劃破長空,從天而降,落在武王住的房子上,不停地轉動,最后變成一只赤紅色的烏鴉,不斷地鳴叫。這在當時被認識是吉兆,于是士氣大振。
【畫面】孟津觀兵遺址
周軍長驅直入,直指孟津。恨透了商王紂的各國諸侯,一聽說武王出兵,以為滅商的時機到了,紛紛前往助戰,竟然一下子聚集了八百諸侯。但是,武王發現幾個大的諸侯沒有前來,以此知道還有一些諸侯對商王心存幻想,于是毅然收兵回師,繼續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畫面】紂平東夷作戰示意圖
??并吞諸侯,拉幫結伙,搞軍事演習,周武王所做的這一切,難道商王紂真的毫不在意嗎?
對于武王的野心,商并非毫無覺察,但長期的東夷之亂使周得以順利發展。東夷之禍一直是商的心頭大患。紂繼位之后,舉全國兵力進攻東夷。這場漫長的苦戰,經數十年方決出勝負。紂笑到了最后,但此時的商王朝,所有精華已消耗殆盡,帝國已變成一個空架子。
某種程度上可以這么說,正是由于東夷之亂對商的力量的全盤牽制,造成了帝國在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所謂顧此失彼,紂甚至只能眼睜睜看著周在西部的征伐中不斷壯大實力。
【畫面】占卜場景,情景再現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周族人的興國大計終于可以實施。又過了兩年,武王決定出兵伐商。
如此重要的軍事行動,相信天命的周武王自然要命人占卜。結果,兆象說這次伐商并不吉利。武王正在猶豫,湊巧,此時天上烏云密布,狂風夾著暴雨,橫掃著人間的一切。這更加重了武王的疑慮。武王再一次想起了天命。商是上帝委命的,我現在要伐商,天命可違嗎?
關鍵時刻呂尚站了出來,他說,紂此時已不堪一擊,機不可失,請務必按原定計劃出兵。
呂尚鮮明的態度,促成了武王最后出兵的決心。?
【采訪清華大學彭林教授】關于武王伐紂的時間,說法多達44種,從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不等。1996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由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天文學、科技測年領域學聯合攻關。四位首席科學家分別是歷史文獻學家李學勤、考古學家李伯謙、碳14專家仇士華、天文學家席澤宗。斷代工程最后選定的最優解是公元前1046年。
?
【畫面】武王伐紂進軍路線圖
公元前1046年一月,武王率領一支由戰車三百輛、精銳武士三千人和(甲士)步兵四萬五千人組成的伐商軍隊從鎬京出發。經過25天的行軍,部隊到達兩年前諸侯會盟的孟津渡口,與前來助戰的各路諸侯友軍會師。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前來會盟的諸侯方國更多了,伐商力量因而更加強大。不少方國的國君親自帶兵前來,總兵力達到五萬人左右。
【畫面】情景再現,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不料,出兵伐紂的路上又遇到一系列自然災害:到了懷地河水泛濫,到了共頭山體崩摧,經過邢地的時候,令人晦氣的事又發生了:一陣狂風暴雨,大風把旗桿斷為三截,接著,又連下三天三夜的瓢潑大雨。武王于是更加猶疑,問呂尚是不是老天顯靈,警告我們天命難違,不可伐商。呂尚說,旗桿折為三截,是老天提示我們應兵分三路,連下三天大雨,是老天特意為我們洗去兵器上的征塵,殺敵的時候更為鋒利。武王得到呂尚安慰,命令大軍繼續前進。
【采訪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王暉教授】不吉利的自然現象也好,周武王的猶疑也好,其實是周人對這次征伐不自信的表現,因為包括周武王在內的絕大多數周人,內心深處的觀念都沒有變,即認為商是上帝讓其統治天下。也就是說,周人伐紂可能是與“天命”作對。仔細想想也不是沒有道理,一個統治天下已經長達六百年的王朝,老百姓認為這個天下理所當然是它的。現在有人起來推翻它,取而代之,僅僅從改變人們的觀念來說,這又談何容易??
【畫面】情景再現
面對江河日下的形勢,紂卻盲目樂觀,因為“天命”支撐著他。這時的老天爺確實還沒有完全棄他而去。他早知周師進犯京師的消息,卻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當周武王率軍攻下最為重要的與國黎的時候,他還滿不在乎地安慰前來報信的人說不要慌,他有天命保佑。
恰在這時,征伐東夷取得全面勝利的消息傳回京城,這讓紂得意忘形,朝歌城里一片歡騰。加上時值臘盡,京城張燈結彩祝捷盛典。因此,如何對付周師的事,根本沒有排上議事日程。慶祝征伐東夷的盛筵持續多日。直到周師兵臨牧野城外,才驚散了商紂君臣的歡宴。
【畫面】牧野之戰要圖
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武王率領的五萬滅商大軍陳兵牧野,與商軍擺開了決戰的陣勢。而此時,商王紂的主力還在征伐東夷凱旋的路上,一時半會無法趕回救主。面對此種危境,紂面臨三種選擇:一是堅守朝歌城,把周軍拖得疲憊不堪,等待主力援軍回來,內外夾攻,打敗周軍;二是放棄朝歌城逃跑,前往東方與自己的主力軍會合,然后殺一個回馬槍;三是趁周軍立足未穩,立即在牧野城外與之進行戰略一場決戰,一舉擊潰遠途來犯之敵。
商王紂思來想去,權衡再三,他擔心戰爭時間的拖延會導致自己政權的變亂。這樣,暴烈武勇的紂,在歷史關鍵時刻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選擇了第三種方案:與周軍決戰。
決定一出,意味著商政權倚靠了六百年的老天爺,把紂和他的王朝給無情地拋棄了。
主力部隊不在身邊,商王紂卻敢于下決心與周軍決戰,他的底氣到底在哪里?他手中有什么牌可以打出去?他的牌,就是朝歌城內幾十萬奴隸和戰俘。歷史證明,這是一張爛牌。
于是,紂迅速武裝這些烏合之眾,自己親率少量禁衛部隊押送督陣,開赴牧野戰場。?
【畫面】河南新鄉牧野古戰場遺址,情景再現
牧野,今河南省新鄉市和淇縣之間的一片開闊的原野。這片土地橫臥在黃河之濱的豫北大平原上,京廣鐵路縱貫南北,現代化高速公路橫穿東西。田野上,夏收時節,金黃色的麥浪滾滾,秋收時刻,雪白的棉田似天上無邊的白云。誰能夠想到公元前三千多前這里的一仗?
戰前動員結束后,周武王下令向商軍發起總攻擊。于是,軍旗揮舞,戰鼓擂起,三百戰車、三千武士、四萬五千步兵,從地平線上出現,他們就像一場颶風,平地向商軍席卷而去。
商王紂的軍隊雖然也像螞蟻一樣多,又像箭一樣在原野飛馳,但因為是一群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他們不僅不想替紂賣命,反而把武王當救星,希望周軍滅掉紂,解放他們。因此,盡管紂親自督戰,無奈由奴隸和戰俘組成的商軍前鋒,不但不前進,反而紛紛倒戈,回殺商軍,為周軍開路。商軍陣腳大亂,潰不成軍。這就是成語“前徒倒戈”的來源。
頃刻之間,商軍土崩瓦解,十幾萬人退潮般潰敗。武王乘勝追擊,直搗紂老巢朝歌。
結果,太陽還沒有升上天上,牧野之戰的正面交鋒就決出了勝負。?
【采訪】牧野之戰中商王紂迅速失敗,表面上是軍事部署上的失衡和作戰指揮上的失誤,但根本原因是殷商統治集團政治腐朽,橫征暴斂,嚴刑酷法,以致喪盡民心,從叛親離。反觀周武王的成功,表現上是長期正確運用“伐謀”“伐交”策略和選對作戰時機的結果,實際上是周武王替天行道,取得了民心,因此,這是一股代表社會進步和時代方向的新生力量。
【畫面】利簋(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及上面刻寫的32個銘文
牧野之戰的經過,不少古籍中均有記載。特別是在《尚書·牧誓》中,就連開戰的具體日期——甲子日的早晨——都記得一清二楚。但史學界對這個日期的準確性一直持有懷疑。
1976年,陜西臨潼發現了一件西周早期銅器“利簋”,為牧野之戰的日期找到了證據。
“利簋”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上有銘文32個字,意思是:武王征伐商,在甲子日的早晨,先舉行了歲祭并進行了貞問,兆象很好,說能夠如愿滅掉商朝。過了八天,辛未日武王在闌這個地方賞賜了一個官吏名字叫做利的金(銅),利覺得很榮耀,作一個銅器作紀念。原來,這件銅器是一個叫做利的牧野之戰的參加者,在戰斗結束后第八天,為紀念自己得到周武王的賞賜而作。銘文中牧野之戰發生的甲子日的記載,證明我國古文獻的可信。
【畫面】情景再現
殘陽如血。披頭散發的商王紂,帶著殘兵敗將從牧野匆匆逃回朝歌城,躲進了鹿臺。這時,他最心愛的妃子妲己已被處死。據民間傳說,由于妲己長得太美了,以致兵士都不忍心下手,90高齡而又鐵石心腸的呂尚只好親自出馬,命令將其綁赴刑場處斬。然而,呂尚也遇到了同樣的困難,他只好下令把妲己美麗的面容用布蒙起來,劊子手才咬牙下手將其殺死。
眾叛親離,商王紂真的是孤家寡人。夕陽斜照之下,周人的軍隊如潮水般涌來,團團圍住了鹿臺。紂知道,他現在是插翅難逃了。那就自行了斷吧!他穿上綴滿玉石的寶衣,把平時搜羅來的珍寶都堆在身邊,一共圍了五層,又在身邊堆滿祭祀用的燔柴。一把大火升起,紂最后看了一眼正沉入地平線的夕陽。六百年商王朝,跟著夕陽,還有他,一起沉入黑暗。?
【畫面】情景再現? 空鏡
武王進入商都朝歌,商都百姓來到郊外迎接武王。武王回拜行禮。
第二天,大臣們簇擁著武王,在商朝太廟中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周武王宣布接受天命,取代商王朝的統治。他誥誓商人,商王紂的殘暴統治使上天改變了心意,他誅伐的只是紂一人,而不是全體商人。他希望商人接受周人的統治,安居樂業。
但攻克朝歌并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商朝殘余勢力還大量存在。聯軍隨即兵分四路,向東南方進發,征討商的殘部和忠于商的方國。征伐東夷得勝正趕回朝歌的商軍,由于前方都城朝歌失陷,后面又在夷人的包圍下,因此實為兩面受敵,經過激烈戰斗,大部分被擊潰。
不到兩個月,主要的戰斗已經結束。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
【采訪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懷通教授】針對商王紂的暴政,周武王做出一系列舉措:釋放被關押的無辜百姓,裝裱比干的墓地和商的賢人商容居住的閭里,發放錢財,開倉放糧,賑濟貧民,等等。回師途中,武王還將戰馬放于陽華山,將拉戰備的牛放牧于桃林,又把戰鼓、軍旗、鎧甲、兵器涂上牲血,藏進府庫,終身不再使用。這就是武王的仁德。周天子明堂的大門不關閉,向天下人表明沒有私藏。只有沒有私藏,才能保持最高尚的品德。
【畫面】司母戊大方鼎(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一個新的朝代翻開了新的一頁。朝代的更替,歷史的興亡,留給我們后人久久的思索。
司母戊大方鼎,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是商人為祭祀祖先鑄造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商人認為天命神祗決定現實的一切,他們要做的就是誠心地進奉神靈。他們每天都在為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不厭其煩地進行一遍又一遍占卜,探尋著神靈的意思。對神靈進行豐厚的獻祭。
篤信天命,直到紂滅亡的最后時刻也沒有改變。如今,大方鼎還在,商政權已成為歷史。
【畫面】周原遺址? 殷墟
周人一直稱自己為“小邦周”,而稱商為“大邦殷”“大邑商”。周的人力物力及文化水平均遠遜于商,卻最終克商而建立新的政治權威。這一意料不到的歷史發展,促使周人追尋歷史性的思考:什么是天命?號稱掌握著天命的強大的商朝為什么轟然倒地?天命可靠嗎?
《詩經·大雅·蕩》中,周人借文王的口吻給出了答案:天命無常,能使國家興起,興國卻也未必善終。夏代失天命,滅亡了,殷商不以夏代為鑒,也滅亡了。天上的上帝,是下民的領袖。天生眾民,為民立君。上天看中殷商的德行,降天命于你們身上,可你們不珍惜,咆哮于中國,所以上天改變了當初的承諾,毀滅了商朝。所以,商朝的滅亡,是咎由自取。
周人因此認為,是文王之德使上天降命于周,實現了“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奇跡。
【采訪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晁福林教授】商人認為天命的賜予是無條件的,是當然的,周人則認為是有條件,有選擇的。文王之所以能夠受天命,在于他的“德”之“純”。文王之“德”包括與民同樂、勤政節儉、禮賢下士、恭祭先祖,這些歸結到一點就是敬奉天命。?
【畫面】湛藍的晴空,本集精彩鏡頭疊加
周人的上帝是自然界,即籠蓋四野的天。天,高高在上,默默無言,但它明察秋毫,洞悉一切。誰好誰壞,它都看得一清二楚,這才有天命和革命,授權和收權。更為重要的是,天是“萬民之神”,公正無私,不偏不倚,天下人都是天的子民。“天”來為人民選擇君主。
正是這一樸素的看法,破除了此前神權至上的觀念,開始了對人自身努力的關注,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此看法今天仍然昭示:天命即民心,天命不可違,民心不可抗。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