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東漢的時候,有個人叫陳寔,他秉心公正為人表率。鄉親們如果有些是非爭論,就會到他那里去求個公正判斷。而陳寔也一定有理有據地詳細說明對錯,爭論雙方事后都沒有什么異議。當時就有人說:“情愿被官府懲罰,也不愿被陳先生說不是。”大家看看,這就是知書達理的厲害。被懲罰是身體或財物上的,而被陳先生說不是就是一種羞愧了。難怪,西方心理學研究表明,負能量級別最高的是羞愧,嚴重的時候,還真的是羞死人呢。
? ? ?話說回來,那一年,田里收成不好,老百姓生活困難。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有個小偷悄悄地進入了陳寔家里,躲在他家的房梁上,想等著大家都睡著了,偷點東西。沒想到,被陳寔暗中發現了,他沒有直接抓捕這個小偷。只見陳寔從床上爬起來,穿好衣服,把子孫們都聚攏過來,嚴肅地訓誡說:“人不可以不自己努力。做壞事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壞的。壞習慣往往是由于平常不注重品性修養而形成的,結果就會去做壞事。梁上君子,屋梁上的先生就是這樣的人!”
? ? ?這小偷一聽,非常害怕,趕緊從房梁跳到地上,向陳寔叩頭請罪。陳寔慢慢詳細地告訴他說:“看你的樣子,不像是個壞人,應該趕緊改掉自己的壞毛病重新做人吧。你今天干這個也是被窮困所迫。”說著,陳寔叫人送給他兩匹很好的絹布。這件事第二天被人們傳開了,從此以后全縣再沒有再偷盜的人。
? ? ?這就是“梁上君子”的來歷。
? ? ? ?今天要講的“梁上君子”出現在清朝。那時候,著名的清廷重臣曾國藩生活在現在湖南雙峰縣荷葉塘(原屬湘鄉)。曾國藩年少時,家教嚴格,書沒讀好不能休息。偏巧曾國藩不是特別聰明,所以書常常是要讀到很晚的。一天晚餐后,曾國藩照例背書,文章就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岳陽樓記》。剛好,家里來了位梁上君子在屋梁上躲著,就等著曾國藩背完書去睡覺了,好下手撈點東西。那會兒曾家是個小地主,還是有些家底的。
? ? ?那位在屋梁上安心地等,這位在書桌前秉燭夜讀:“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錯了,從頭來:“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待興。”哦,又錯了,再來:“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好不容易就要背完,又錯了個字,于是,老實勤奮的曾國藩又從頭開始。就這樣不知不覺,遠遠傳來了雞叫聲,梁上那位君子實在忍不住了,一縱身跳下來:“你這個笨蛋,怎么還沒背會?連我都會了。”接著,梁上君子啪啪啪啪一口氣把《岳陽樓記》背了一遍,完了打開門,甩袖而去。
? ? ?這個故事,我聽曾氏家學《大學》心法傳人曾慶寧先生講過很多次,每講一次,就要感慨一番。為什么呢?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曾國藩是真的那么“笨”嗎?不是的,這里邊有非常重要的讀書方法,一般人是看不出了,那就是“讀背法”。在原生態私塾里也有這樣的讀書方法,也是原生態私塾八大特征之一:強調經典背誦。聽上去很簡單,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的。
? ? ? 上個私塾故事,講了什么是“讀”,所謂“讀”是要通過發出聲音并理解文字。聲音要多大呢?一篇文章要怎樣讀才能理解呢?“誦”又是什么意思呢?
? ? ? 我們先來認識認識“誦”這個字。
? ? ?前面說過,看到合體的“字”就要“大卸八塊”,一個部分一個部分解清楚。要是獨體的“文”,就要把它是怎么來的給說清楚。今天這個是字,所以要拆開來。左邊是“言”,言是有意義的聲音,大家都熟悉了。右邊的“甬”。“甬”的上部是一個柄,下部是個鐘,本義是鐘柄,也指樂鐘,就是一種能敲出音樂來的鐘,比如湖北出土的曾乙侯編鐘就是一種樂鐘。鐘的樂聲高揚,能疏通情緒與氣血,因此,“甬”也有“通”的意思。那么,“誦”就是用高揚的有意義的聲音來讀書。誦讀誦讀,就是讀書的同時要通身舒暢。所以,如何誦讀就得講究講究了。
? ? ? 記得在朱執中先生做客時,我們有時會聊著天,突然請先生講一段。先生會欣然應允。然后,將本來休閑的坐姿改為端身正坐,整好衣冠,稍作停頓,清清嗓音,再輕輕地拿起書,深呼吸之后,用一種不同于尋常的聲音給我們誦讀起來。這一系列的動作,教了我們如何誦讀。我們把鏡頭放慢一點,會看到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要求。
? ? ?第一個階段:準備工作。第二個階段:正式誦讀。誦讀的時候一字一頓,聲音不高不低,字字清晰。雖然朱老先生用的平江話,但是每個字音都很飽滿,八十多歲了,誦讀起來還是聲音洪亮,氣息通暢。前面準備好了,身體很正,那么誦讀起來的氣息就正。我們現在孩子不喜歡讀書,因為讀書耗氣,讀書耗氣是因為坐姿不正,左右不正,上下不通。大多時候,孩子讀書的氣都在膻中穴就停了,因為很多孩子要么小手背背后坐,我們自己試一試就知道,氣下不到丹田;要么彎腰駝背,同樣的,讀書之氣堵在胸口,這樣長久以往,孩子的身體就容易上火,脾氣也越來越大。所以,真正的讀書,不是那么簡單的。
? ?第三個階段:要求“口而誦,心而惟”,必須專注。這和前面曾國藩讀書的故事一樣,一篇文章,錯了一次,從頭再來,一直到能一字一頓,字字清晰地從第一個字到文章的最后一個字完整地背誦,這樣才算成了。所以,有的時候,明明已經到了最后兩句,突然走了一下神,完了,又得重來。所以才出現了前面講的故事,小偷都聽得能背,而曾國藩卻仍然不滿意。正是這樣嚴謹地治學才修煉出了“挺”功了得的大儒。
在曾氏家學中,誦讀經典還有更講究的。分為聲誦、默誦、心誦和息誦四個層次。層次遞進,每層要求非常嚴格。這是因為,曾氏家學是“三鼎”合一的,修身、治學和用世三者統一。在治學中修身,修身以保證容易成事。
原生態私塾讀書強調經典背誦的原因和中國文字有關。曾國藩的家教核心為“八本”:
1.讀書以訓詁為本,
2.詩文以聲調為本,
3.事親以得歡心為本,
4.養生以少惱怒為本,
5.立身以不妄語為本,
6.居家以不晏起為本,
7.居官以不要錢為本,
8.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 ? ?在這里第一本和第二本,都和讀書有關。訓詁中有音訓,中國文字的音是有意義的。比如:我們發“誦”這個音的時候,就能感覺到這個字的意思,音調較高,發音渾圓,胸腹腔有共鳴,即有“通”之意。詩文如果不講究聲調,詩情就不會有畫意。
? ? ? ?私塾教育中,背誦除了本身的方法要求之外,系統和循序漸進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每天背會的內容,第二天要還書。也就是再背給先生聽。先生認可了才能教新課。到了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就要“短背”,也就是把這半個月來學的內容連起來背誦一遍;到了月底就“長背”,把一個月來學的內容背誦一遍;到了一本書結束,就要“包本”了。
? ? ? ?總之,今天的私塾故事告訴我們:誦讀經典是個技術活,既有坐姿要求,更有聲調、音量、語速和句讀的要求,還有長短期的規律性計劃。只有這樣,讀書方能變化氣質,否則,只是徒增了口舌的虛榮與知識的浮夸而已。
本周的私塾故事就分享到這,下周將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淺吟高誦的平江調。敬請期待!
進群可加管理小二微信:x1577378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