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憶初學《送東陽馬生序》時,十五六歲的時候年紀,還是個不太懂事的孩子,尚且為自己的略小的年紀沾沾自喜、與人夸贊,仿佛永遠都不會長大,也未曾擔心過長大。
雖年紀小,卻懂事也早,一路有風有雨有陰有晴,走過來了再回首蕭瑟處,便也無風雨也無晴了。可能從心底我從來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卻又努力讓自己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吧。
只是那些經歷濃縮成留在身后的腳印也化作了生命中一個個的印記。也會很驚訝,有時遇見一個人,突發某件事,去了某個地方,萌生了某個念頭,就這么潛移默化的改變了某些脾氣,轉變了某種心態,作下了某個決定…
一覺醒來,驚覺自己已經二十歲了,竟然還會感到有些恐怖。恍然憶起以前看快樂星球有一集樂樂不想再當小孩子,在多面體幫助下變成了大人,出門在外無依無靠連工作都找不到終于后悔;似乎自己小時候也做夢夢到過長大成人的模樣,只是是否如今般模樣卻是無從得知了。
小時候的我還會學著小說里中二的喊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號,越大了卻似乎越是相信有命運這種東西了。尤其是這個暑假租房的門洞,似乎在以前許多個夢中反復出現過,如今激醒記憶更覺神奇,或許真的一切早就安排好了吧。不過如今的我早已很難為某件事激起太多漣漪了,更多是對命運云詭波譎的淡然吧。
淡然就像是一種保護色,是一種包容的固執。
也許一個人的內核與本質從未改變,成長也就是學會靈活的加裝并應用上更多的更適應環境的裝備,只是每個人器量不同,裝備又分優劣,于是造就百味人生。
我是什么時候開始有人生這個概念的呢。也許是小時候被父母拉著向其他小“神童”看齊背的《大學》《中庸》的時候;也許是坐上了第一次離開家鄉的那輛深夜里沒有座位坐在座椅靠背上的呼嘯火車的時候;也許是第一次獲得認同與歸宿感卻又被拋離的時候…這么說來,人生還真有些悲劇性質呢,也是,不然為什么人都是哭著降生呢。
好在我還有一種安穩的自信——幾十年后離世時應當是笑著離開的吧。
大學四年,每個生日都會寫些東西,這次也不想例外。就像我曾在文中寫過的,大學這個神奇的地方,能在短暫的歲月中集中的突出歲月的蒼老。
QQ空間去年今日的功能帶我回顧了一下混稠的往昔歲月,也許是沉穩淡然,但我偏偏愈加覺得遲暮氣的心態其實并不太喜歡。
心態應當與年齡無關。我很喜歡宋冬野《鴿子》中的一句歌詞——明天冰雪封山的時候我也光著雙腳,站在你翻山越嶺的盡頭正當年少,兩千個秘密沒人知道——翻過千山萬水,心里藏著無數秘密,再見依舊如初見,我們還是當初那個孩子。
我一面的不喜歡一眼就能看到盡頭的人生,一面又為著未知的未來不安。正式進入二十歲,糖糖問我生日快樂嗎,其實是種很復雜不易名狀的情緒,快樂可能更多是慣性使然,卻是真的有種莫名的惆悵,可能內心還是不愿長大的吧。然后我知道今后還有看不到的山水千程,而心中還有野望,身邊還有愛的人,所以不管樂不樂意,都不能停下步伐。
常常欽佩如今的新生代,單看中國好聲音,許多都是二十來歲的年紀卻已是多面開花;而在中國新說唱,對比著被淘汰的老炮OG留下了一個個“YOUNG OG”更加讓人感覺到時代的推移。
這一代中,我不算出眾,不算優秀,不算刻苦,甚至勤勉,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也就一些辯證的敬畏謙卑和自信端正的人生態度罷了。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也有些小發明,也幻想過長大當個發明家,父親告訴我他小時候在鄉下也有很多想法,但當走出來了看見外面的世界,就會發現可能自己的想法還只是想法,別人卻已經實現甚至達到了更好的效果。以前不以為然的我當慢慢長大了,也漸漸感受到這種悲哀,只是還是固執的不愿放棄,所以從小就很向往外面的世界,不斷涉獵各種知識開闊自己眼界。
然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安逸的生活真的很容易腐蝕一個人的追求,處在一個尷尬的專業尷尬的城市,有的時候真的十分憋屈,即便投身于所謂的學習也無法釋懷。我甚至和糖糖聊天時用溫柔鄉英雄冢來我如今的感受。我真的在恐懼,我似乎在漸漸喪失一些東西,譬如大一的初生牛犢不怕虎,譬如大二的海納百川,勇敢果斷…
有時想著自己以后的路怎么走,想不通的時候,就會有些任性的想,反正我肯定不能餓死自己,大不了也去漂一漂,其實自己竟然還挺想感受一下那種漂泊后倦鳥歸巢的感覺…
只是,我不是一個人,我還有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我需要為她們負責。這或許就是懂事的代價吧。
所以說,益慕莊子化身不系之舟游于無何有之鄉之道了。
所謂圣賢之道,無外乎天地人,宇宙天象,大地生養,人世道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包含在道里,一切都是自然。時光流轉,歲月蒼老,人生漫漫,心之所向,故需上下求索。
在最好的年紀,最重要的時間里,可能恐懼,迷茫,空虛更像是一種啟示,我沒有資格蹉跎。
二十,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干字。
那干就完了。
后記
這篇文章寫的其實亂七八糟的,只是將零零碎碎的臨時想法強行拼湊在一起,不過這也正是我熱衷于寫隨筆的原因。
今天收到了很多人的祝福,還有紅包,還有老友的寒暄。以前的我其實是不愿張揚自己過生日,也確實不怎么過。但自上學期一次負能量爆棚,一位老友說,如果你需要關懷,你應該說出來讓大家有機會安慰你,而不是自己攢著。也算是舉一反三吧,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想要收到祝福,就不用藏著掖著,我也不用再想,誰會記得我的生日,誰居然都不記得我的生日,都沒有人記得我生日,然后可能又會難過。簡單一些,挺好。
二十歲,大四了,七千多個日夜成為了過往,而這是一個真正感覺到,未來將來未來的時間節點,熬過去,人生才算真正的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