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半撇私塾新媒體創意寫作項目里程碑作品一。
“我母胎單身24年啊”
“那你有去相過親嗎”
“我都相過三次了”
“哇~相親好玩嗎?”
“無聊死了……”
某天與同事談論到公司所剩無幾的單身妹紙,引發了以上對話。妹子的一句“無聊死了”讓我腦補出了幾個滿臉油光小腹微凸與姑娘聊著房子、車子、票子的中年男子形象。
也不知道是些什么原因,讓不曾經歷過相親的我總會有這樣預設的想象,提到相親這個話題,總會覺得是一些被家長逼婚的男女最后妥協的結果。到了適婚年齡,迫于家庭和社會壓力,大家帶著手里的籌碼和各自的“標價”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選擇”與“被選擇”。
也正是這樣一種對于相親的普遍認知,導致現在的年輕人對它的抵觸和排斥,各自帶著目的相遇、相處。讓它在最初就失掉了一些純粹的美好而多了一分功利。
誠然,并不是所有相親都是急于挑選出一個滿足條件的還不錯人選
其實,他也是在為一些沒有交集的人們制造相遇的機會。
就像這個同事小姑娘,雖然會抱怨道無聊,卻還是會期待著下一次的相遇。下一次的他,是否會愛她的一頭長發;下一次的他,會不會像她一樣酷愛書法;下一次的他,是否也喜歡在讀書時泡上一壺濃茶……
她說,她也期待著那個他的出現,所以,她需要更多的遇見,即使,還會有更多的無趣。
對于相親這件事,你的態度決定了你的價值,當你看到的是物質條件、經濟基礎,那你或許也正被作為一個“物品”被估值審視著,當他在意他的個性,他的獨特魅力,或許你也被視作一個獨具魅力的個體而得到尊重。
前些天看到中山公園、人民公園相親角的征婚信息,無房無車不考慮,京籍不考慮京戶,三環內瞧不上城六區……各自籌碼被明確物質化,外地人向往帝都戶口,屈尊降低標準,即使是輕度殘疾也不在意,京戶忌憚外地人的動機不純另有所圖,相親已經被催生為穩固階級、交換資源的一種途徑
看到父母們將“別人家的孩子”明碼標價、劃分等級,區分出高配、低配,殊不知在此之前也給自家兒女估值標價了呢。以估值作為交換基礎,又何來尊重之說,既是對他人,也是對自己。
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