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品牌我們一般理解為,自媒體+個人品牌。自媒體的關鍵是選擇好平臺,做價值輸出,迅速的積累粉絲。不過我遇到很多人,不會定位自己,沒有方向,學什么都是屠龍術。
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優勢,不知道分享什么怎么辦呢?
送你兩個字!
第一個字:學(學技能)!
有個哥們小蔣,也是一個運營,我們在某一個電商大會上認識的。某一天他看了一篇關于個體崛起的文章,內心蠢蠢欲動。然后在網上找了很多資料,挖掘出了一大批知識型IP。他就盤算著找一個細分領域,模仿大咖的運營思路,趕上這般順風車。
為了挖掘適合自己的細分領域,他找了十幾個大咖們開課的平臺,包括喜馬拉雅FM、36氪、得到、十點課堂、知乎live、網易云課堂等。把數百個課程,按閱讀、育兒、養生、國學、記憶、情感、演說、職場等分成十幾類。找出自己感興趣的幾類,再對比篩選,找到適合自己而前景光明的領域,作為自己主攻方向。
為了學習,他把這個領域幾乎所有的網絡付費課程買下了,看看前輩們是怎么講的。然后淘了很多這個領域的書籍,做主題閱讀。并把新學的知識,整理成文字,分享給需要的小伙伴。根據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20小時理論”,一個月內就熟練的掌握了一項技能。
第二個字:找(找優勢)!
這里要講三個故事,請耐心看完。
故事一:
有一家啤酒廠,銷售額一直不理想,因為大家的啤酒制作工藝都一樣,口味也差不多,沒有明顯的差異化,營銷特別的累。老板找了一個營銷大師,讓他幫忙出出主意。
大師讓老板帶他參觀一下,熟悉一下生產工藝流程。其中有一步,裝酒之前,瓶口都要用高溫純氧吹一口,封口之前也要吹一下,以保證口感清冽。大師建議可以用這個作為賣點,高溫純氧封口,保證口感清冽。
老板遲疑,因為大家的工藝都是一樣的,別家也有這一步呀,這樣打出去的廣告豈不是讓人笑話了。硬著頭皮試著打了廣告,發現效果奇好,消費者很買賬。
故事二:
成甲老師之前也沒發現自己有什么天賦,最后發現自己喜歡講話。接著又發現,如果自己講的話能被聽眾認可,對別人有幫助,那么自己會無比的興奮。
所以他每年讀上百本書,做知識輸入,然后經過內化整理,把知識通過講話的方式分享出去,就有了一檔評價超好的“成甲說書”欄目。
故事三:
鬼腳七學生時代,說話是帶口吃的。為這事他挺自卑,不愿意多說話。人總是這樣,越得不到越想得到。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治好口吃。
牛人之所以為牛人,就是明明是劣勢,也能變成優勢。他在阿里巴巴工作時,時常給各部門講管理課程,被人尊稱為鬼老師。離職之后,邀請他做一場演講就要數十萬。
如果你沒有優勢,請看故事一;如果優勢不明顯,請看故事二;如果缺點太多,請看故事三。
如果你已經有了方向,那么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爆款吧。只有自己爆了,一切資源都會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