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Razor)又稱“奧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紀邏輯學家、圣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提出。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在寫文章這件事情上,能用一兩句話講清楚的事,就不要長篇大論,根據這個原理回顧我之前寫的文字,主要有三個毛病。
第一,一篇文章觀點太多。
我最大的一個毛病就是心急火燎,總想馬上把所有事情給解決掉,結果大多是蜻蜓點水,很少能把一件事做成精品,從高中開始學跳舞、打籃球、彈吉他……到現在的閱讀、寫作,雖然還偶爾跳跳舞,但水平還是那樣,一個字“菜”。
在之前寫的文章中也能看出這種毛病,一篇文章能把一個觀點講清楚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我總寫著寫著就跑到另一個主題上了,甚至企圖用其他更大的主題來證明當前的論點,導致讀起來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
如無必要,就不應該引入更多的觀點,畢竟有些觀點本身就不清晰或存在爭議,這會使得原本的表達變得更模糊,簡直在添亂。
第二,語言冗雜。
有一種寫作動機叫做“湊字數”,這是高中時代遺留的產物,雖然現在已經沒有800字的要求,但在寫的過程中總會不知不覺的湊,導致了幾句話都在說同一個意思,冗雜的語言讀起來很生硬,憋的慌。
如無必要,勿添文字,同一個意思能講清楚,那么就選擇文字最少的方式,大家往往喜歡干凈利落東西,包括文章。
第三,知識儲備不足。
想得太多,書讀得太少,有些主題過于龐大,知識儲備不足,很難形成自己的觀點,但自己卻常常干這樣的事,原因在于急于想變出“自己”的東西,變出自己不熟悉的東西,這不是癡人說夢么。
應該從自己熟悉的角度思考,不用去考慮一個角度是否覆蓋整個主題的問題,還沒到那水平,一個角度能切入深刻就已經很顯明了。另外多讀書,增加更多熟悉的領域,才能擴大覆蓋某個主題論證的面積。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達到同一個效果,能簡單就盡量簡單,寫文章如此、舞蹈如此、組織管理如此、個人成長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