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年四月十六日參觀廣州魯迅紀念館暨中國國民黨一大會址有感

癸卯年四月十六日參觀廣州魯迅紀念館

暨中國國民黨一大會址有感


寓穗八載,方登此門;東鄰寄身,記憶長存。

居高望遠,城中有村;危樓落日,夕陽黃昏。

豫才潤之,倍牽我魂;人民領袖,文壇至尊。

英靈不朽,歲月留痕;原始要終,本是同根。

共襄盛舉,國父尊孫;西山會議,反共創論。

北伐初捷,背信忘恩;凄風苦雨,炎夏降溫。

蔣汪合流,清酒金樽;幸賴偉人,扭轉乾坤。

水逝花落,豕突狼奔;界石填海,精衛聲吞。

先烈聞訊,淚雨傾盆;滌污蕩垢,揚清去渾。

纓縛蒼龍,劍裁昆侖;倚天射雕,窮寇驚?。


狂人警世,周氏仲昆;連袂出場,晨光朝暾。

天地萬物,受之以屯;發蒙啟智,誓破帝閽。

寄意寒星,心念荃蓀;血薦軒轅,花獻土墩。

鐘情烏菟,鄙視冷豚;有鬼漫談,無虱可捫。

著雍攝提,玄黓困敦;古久賬簿,食人跪蹲。

敢抗清廷,國辮是髡;難違母命,強受定婚。

謙謙君子,如虱處裈;綱常名教,無羈鵬鯤。

運筆如刀,雄文井噴;月夜琴瑟,烈日篪塤。

心以利傾,信子失惇;智以勢迷,啟明頗惛。

機關算盡,反誤卿飧;人生如夢,且食河鲀。



【自注】

2023年6月3日(癸卯年四月十六日),參觀廣州魯迅紀念館,暨中國國民黨一大會議舊址(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215號鐘樓)。參觀途中,思緒萬千。想到這里存有自己在近現代歷史人物中最為敬仰的兩位偉人的身影,想到自己來廣州寓居已有八年,尤其是五年前,卜居與此樓僅一路之隔的東越雅居,居然一直沒有登門緬懷時,四句打油詩脫口而出:“寓穗八載,始登此門;東鄰雅居,微軀嘗存。”于是詩興大發,決心制一長篇,同時緬懷毛主席與魯迅先生……次日,長詩初成,依慣例交毛笑瞇審閱,笑瞇指出該詩用典太多,需要略作注釋,否則讓朋友讀了不知所云,頗不厚道。——想到自己的朋友圈里,文人偏少而從事實務者較多,為了一首打油詩,累朋友頻頻找度娘,確實不妥。——覺得笑瞇言之有理,于是暫不發表,而對詩中略顯生疏的字句,逐一簡注。白天瑣事繁多,難以分心;夜里四肢麻痹,難以打字,延至今日,方才完成。注完之后,發現簡注不簡,多有費言,個別注解甚至長篇大論(主要是我身體生變,每天能夠隨心所欲地動手寫作的窗口期難得,因此養成了腦中想到什么,手指就打出什么的習慣,并非都出于賣弄學問的心理),頗有喧賓奪主之嫌;但是打字不易,既已寫出,刪之可惜,就這樣吧!(2023年6月13日星期二夜里自注完畢并記。)

①“寓穗八載,始登此門;東鄰寄身,記憶長存。”——作者自2015年寓居廣州,至今八年。2018年至2019年,卜居紀念館東鄰之“東越雅居”,得知此處為廣州魯迅紀念館,暨中國國民黨一大會議舊址,計劃擇日專訪,但直到移居別處,始終未能成行。

②“豫才潤之,倍牽我魂”——魯迅,周樹人,字豫才;毛澤東,字潤之。此二人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中最為作者敬仰之二人。兩人生前從未謀面,略顯奇特;身后在同一棟建筑中受到紀念,全國各地恐怕惟此一家吧(或許還有北大圖書館舊址?)?

③“原始要終,本是同根”——“原”,探究,追究。“要”,求。“原始要終”,探求事物發展的起源和結果。語出《周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按:“中國國民黨一大會議”,實為國共兩黨聯合舉辦,或者說,國民黨主辦,共產黨協辦。由是推之,此后國共分裂,無異于兄弟反目,手足自殘矣!

④“共襄盛舉,國父尊孫”——意為“共同來幫助這一盛大行動的完成”。是指中國共產黨幫助中國國民黨改組及舉行“中國國民黨一大會議”。“國父尊孫”,孫,指孫中山先生。

⑤“界石填海,精衛聲吞”——這兩句,乃化《山海經》中“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之句而成,轉其意而用之。作者自以為神來之筆。“界石”,介石也,蔣中正之字,本義為“標志地界的石碑或石塊”,實為“土地私有制”的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我黨實行土地公有制改革,則“界石”惟有填海方為大用。“精衛”,汪精衛也,國民黨政客,頭號賣國漢奸。名兆銘,字季新,精衛是其筆名。1883年5月4日出生于廣東省三水縣,其祖上原籍安徽婺源(今屬江西),后遷浙江山陰(今紹興),至其父汪琡時,又舉家遷至廣東番禺;汪琡是個不得志的讀書人,年輕時先后在三水、曲江、英德等地做過幕僚,薪俸不高,生活清苦。1895年至1896年,汪兆銘母親、父親相繼去世,1897年跟隨同父異母的長兄汪兆鏞游幕廣東北部的樂昌。1902年參加廣州府試,得第一名秀才。1903年官費赴日本留學。1905年7月謁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參與起草同盟會章程。8月被推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長。1907年初,日本政府迫于清政府的壓力,驅逐革命黨人,汪隨孫赴南洋籌設同盟會分會,任南洋革命黨報《中興日報》主筆之一,與保皇黨的《南洋總匯報》進行論戰。......1909年10月由南洋至日本,出任《民報》主編,秘密復刊發行《民報》第25-26號。1910年1月與黃復生等抵達北京,開設守真照相館,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事后被捕,判處終生監禁。獄中賦詩“《 慷慨篇 》(又題《被逮口占》):銜石成癡絕,滄波萬里愁。孤飛終不倦,羞逐海鷗浮。姹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臺。”廣為流傳,名動一時。武昌起義后,由袁世凱開釋出獄,任南方民軍議和代表伍廷芳的參贊。......袁世凱統治時期到法國留學。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夕,按孫囑咐代起草臨時大總統府就職宣言。......8月攜陳璧君一起赴法留學。1913年“二次革命”開始后被孫中山急召回國。革命失敗后亡命法國。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回國參加“三次革命”。1915年《小說海》第一卷刊登了一篇汪精衛署名季新的文章,題目是《紅樓夢新評》,汪精衛在這篇文章中提出《紅樓夢》的主旨意在“家庭感化”。1917年回國后參加護法運動。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志。1921年任廣東革命政府高等顧問、教育會會長等職。次年任國民黨本部參議,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在1924年1月的國民黨“一大”上被孫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后出任中央宣傳部長。——上述經歷,顯示汪兆銘的革命生涯,主要為宣傳家,足見其文才卓越。此時距其成為漢奸尚遠,中國國民黨一大會議舊址墻上所掛“中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組照”中,汪兆銘俊朗的面容真是令人贊嘆;作者凝視良久,……腦海里響起那句古老的格言:“卿本佳人,奈何做賊!”——此次大會上,汪兆銘顯然注意到一名來自湖南的“列席代表”毛潤之,這位比他年輕十歲的代表在大會期間的出色表現,顯然獲得他的贊賞。由此造成了汪兆銘與毛主席的一段頗有意味的因緣:

1925年10月5日,國民黨召開的第111次中央執行委員會議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以政府事繁,難于兼顧宣傳部長職務為由,向會議提出調毛澤東代理宣傳部長。對汪的這一提議,會上沒有不同意見,于是便決定要求毛澤東盡快到宣傳部主持工作。10月6日,《廣州民國日報》公布了這一消息。10月7日,毛澤東到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就職,并主持召開宣傳部第一次部務會議。”——倘若汪兆銘抗戰時期未病死于日本,抗戰勝利后又未被蔣中正槍斃,落于我黨之手,則依我黨政策,大概率不會死,然則在我黨改造中,他會不會認錯?作者認為肯定會!對此作者有充分的信心。面對毛主席的浩然正氣,無論多么雄辯的人也會聲吞!

⑥“纓縛蒼龍,劍裁昆侖;倚天射雕,窮寇驚?。”——“纓縛蒼龍”、“劍裁昆侖”、“倚天”、“射雕”、“窮寇”諸詞,以及前四句之“淚雨傾盆”,均出自毛主席詩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代天嬌,成吉思汗,只習彎弓射大雕。”“寧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做傾盆雨。”意思明了,無需解釋;惟“驚?”一詞,須作申說:

首先,“?”即“魂”,“驚?”即“驚魂”。此處用“?”而不用“魂”,一為避免韻腳用字重復,故用此字,恰好也有此字;二是“?”與“魂”相比,恰好表現“魂”受驚之態。華夏文字之奇妙,于此可見一斑!

其次,所謂“倚天射雕,窮寇驚?”,是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大陸甚至全球華人圈,都掀起了一股武俠熱潮。金庸名著《射雕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等,更是傾倒了無數讀者,極大地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娛樂生活。然而在香港及大陸引起極大反響,好評如潮的《射雕英雄傳》等金庸武俠小說,傳到海峽對面的寶島臺灣,卻直接被封禁,不準出版!具體是什么原因,當時臺灣省官方并未說明,民眾眾說紛紜,這件事變得撲朔迷離。其實,對中國現代文化史略有了解者,稍加思索,便可得出答案,此事實與前列毛主席詩詞有關。想當年,包含“一代天嬌,成吉思汗,只習彎弓射大雕”這句豪邁之詞的《沁園春.雪》在重慶發表時,給蔣中正及國民政府帶來多大的震撼和尷尬啊!只是那時沒人想到,其余威竟然延續到主席離開這個世界之后。

按:毛主席的詩詞,境界闊大,雄視古今,自鑄偉辭,個性盎然,然每有霄小之徒,竭力宣揚毛主席的詩詞或抄襲古人,或他人所作,或格律不通;真是蚍蜉撼樹,枉費力氣。

⑦“狂人警世,周氏仲昆;連袂出場,晨光朝暾。”——意為周氏兄弟在“新文化運動”并肩奮斗,攻擊頑舊,啟蒙民眾,引進新思想,培植新文藝。“狂人”,指《狂人日記》;“仲昆”,即“昆仲”,指兄弟也。“晨光”、“朝暾”(音zhāo tūn),均指早晨的陽光。

⑧“天地萬物,受之以屯;發蒙啟智,誓破帝閽。”——比喻“新文化運動”初期的形勢,新生力量與頑固守舊勢力的爭斗激烈。語出《易經》《序卦傳》:“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按:“屯”(音zhūn)、“蒙”(音méng),分別指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屯卦”和“蒙卦”。“屯卦”是《易經》六十四卦第三卦。“屯”的意思是“囤聚”,原指植物萌生大地。水雷屯(屯卦)起始維艱。萬物始生,充滿艱難險阻,然而順時應運,必欣欣向榮。“蒙卦”是《易經》六十四卦第四卦,展示“蒙”(意為“蒙昧”)的形勢下各種變化的可能性。《蒙卦》象征啟蒙:亨通,利于守正道。

“帝閽”(音dì hūn),意思是:1、古人想象中掌管天門的人。2、天門,天帝的宮門。3、宮門,禁門。這里借指統治者的“閉關鎖國”及整個社會思想文化的“陳舊保守”。

⑨“寄意寒星,心念荃蓀;血薦軒轅,花獻土墩。”——表達魯迅先生心系蒼生的情懷和誓將熱血報效祖國的決心,并為此付諸行動。“荃蓀”:讀音quán sūn。意思是香草,古代常用以喻賢良的人;此處指人民,蒼生。“土墩”: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其特點是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墳埋葬;隨葬品多為印紋陶器、原始瓷器和帶地方特征的青銅器。研究者多認為是吳越文化的葬俗。語出魯迅《自題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以及小說《藥》中情節:“華大媽跟了他指頭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墳,這墳上草根還沒有全合,露出一塊一塊的黃土,煞是難看。再往上仔細看時,卻不覺也吃一驚;——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他們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這紅白的花,卻還能明白看見。花也不很多,圓圓的排成一個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齊。華大媽忙看他兒子和別人的墳,卻只有不怕冷的幾點青白小花,零星開著;便覺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種不足和空虛,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幾步,細看了一遍,自言自語的說,“這沒有根,不像自己開的。——這地方有誰來呢?孩子不會來玩;——親戚本家早不來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淚來,大聲說道:/“瑜兒,他們都冤枉了你,你還是忘不了,傷心不過,今天特意顯點靈,要我知道么?”

⑩“鐘情烏菟,鄙視冷豚;有鬼漫談,無虱可捫。”——概括魯迅先生的文學趣味及主張。“烏菟”(音wū tú),同“於菟”,古代楚人稱虎為烏菟,出自左思《吳都賦》。魯迅詩《答客誚》:“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豚”(音tún),會意,小篆作字形從“彖”省;“彖”(音tuàn),豬也,從手(又)持肉,用于祭祀。因此,豚之本義指小豬,豬,豬肉;冷豚,冷豬肉也,用于祭祀的豬肉久置案板,自然成為冷豬肉。前人以“吃冷豬肉”特指歷代賢人高坐孔廟(文廟)隨孔子一同被供奉。“新文化運動”諸領袖皆主張“打倒孔家店”,自然鄙視“吃冷豬肉”者也,魯迅尤是。

“有鬼漫談”:魯迅早年所作《無常》,晚年所作《女吊》,均是談鬼名作,妙趣橫生,令人著迷;周作人《五十自壽詩》:“街頭終日聽談鬼,窗下通年學畫蛇”。

“無虱可捫”:古有成語“捫虱而談”,意思是一面捉虱子,一面談話。形容不拘小節,談話隨意。語出《晉書·王猛傳》“桓溫入關,猛 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周氏兄弟雖然不拘小節,為人隨和,談話隨意,然而其時身為高級知識分子,生活優裕精致,當無捫虱之舉也。按:據斯諾《西行漫記》,毛主席在延安窯洞里與其暢談時,頻有捫虱之舉,頗得古人雅意。

?“著雍攝提,玄黓困敦;古久賬簿,食人跪蹲。”——“著雍攝提,玄黓(yi, 去聲)困敦”,摘自《資治通鑒》全書首句:“起著雍攝提格 (戊寅) ,盡玄黓困敦 (壬子) ,凡三十五年。”按:下文狂人謂“這歷史沒有年代”,疑是不識“著雍攝提格”“玄黓困敦”何意所致,一笑;我于此處,另有領悟,值得一談,但說來話長,這里暫且不說。

“古久賬簿,食人跪蹲”,出自《狂人日記》:“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趙貴翁雖然不認識他,一定也聽到風聲,代抱不平;約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對。”“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跪蹲”,古代百姓見官,跪為常態!不見官時,蹲為習慣。魯迅對于古人跪拜,自然深惡痛絕;然而其時有“南海圣人”康有為者,竟然主張恢復跪拜!魯迅先生為此著文諷刺道:“康圣人主張跪拜,以為“否則要此膝何用”。走時的腿的動作,固然不易于看得分明,但忘記了坐在椅上時候的膝的曲直,則不可謂非圣人之疏于格物也。身中間脖頸最細,古人則于此斫之,臀肉最肥,古人則于此打之,其格物都比康圣人精到,后人之愛不忍釋,實非無因。”——《忽然想到(一至四)》。按:百姓見官而跪的遺風余韻,現在僅在派出所看守所等特殊場所可見,然亦改“跪”為“蹲”矣,時代進步之跡,清晰可見!

?“敢抗清廷,國辮是髡;難違母命,強受定婚。”——魯迅敢于剪辮反抗清廷;但對于母親的包辦婚姻,卻不予反抗,最終造成了朱安的人生悲劇。另一方面,也間接促成了兄弟反目。“髡”,音kūn ,古代一種剃去頭發的刑罰。“國辮”,辮子,清代男子均留長辮,其起初的留與后來的去,都曾事關性命,不是如今理發留發悉聽尊便這樣簡單,故可稱“國辮”,又與清亡后,“國學”(這個名詞如今可是特別吃香)、“國醫”、“國術”等新名詞相對應。

?“謙謙君子,如虱處裈;綱常名教,無羈鵬鯤。”——“如虱處裈”:如同虱子安心處于內褲中。語出《晉書·阮籍傳》:“上欲圖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獨不見羣虱之處裈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裈襠,自以為得繩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滅都,羣虱處於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處域內,何異夫虱之處裈中乎!”后因以“虱處裈”比喻身處濁世,局促難安。

“無羈鵬鯤”:“無羈”,無法羈縻,不能羈縻。羈縻,籠絡牽制。“鵬鯤”,語本《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后以“鵬鯤”或“鵬鵾”比喻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南朝·齊·顧歡《臨終詩》:“鵬鵾適大海,蜩鳩之桑柘。”宋·蘇軾《同年王中甫挽詞》:“先帝親收十五人,四方爭看擊鵬鯤。”清·孫枝蔚《贈黃仙裳》詩:“雙飛憐峽蝶,一怒即鵬鯤。”

按:當時以“新文化”領袖人物之身份而忍受包辦婚姻者,魯迅并非唯一;對待包辦婚姻的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有兩種形成鮮明的對照,即以“謙謙君子”之態度對待者,與以鵬鯤沖破網羅之姿勢對待者。前者,無論生前身后,都過得比較舒適(此句貌似有語病,仔細一想,覺得也通,因此保留;下句同樣);后者則生前身后,都不怎么如意,而且一直因此受到“正人君子們”的指責和攻擊。

?“運筆如刀,雄文井噴;月夜琴瑟,烈日篪塤。”——這四句除最后兩字外,文詞均淺顯易懂。但此處“月夜”與“烈日”,非尋常月夜與烈日。后者明喻日本及日本人,前者隱喻許廣平與魯迅。“琴瑟”、“篪塤”:均為樂器。琴瑟同奏,聲音和諧,常用來比喻夫婦和美,也用來比喻情誼融洽。篪塤即塤篪(讀音xūn chí),塤為土制樂器,篪為竹制樂器,塤篪合奏聲音和諧,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月夜琴瑟兩相宜,烈日箎塤終見背;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也。作者對于這兩句,也頗為得意。

“月夜”一詞,最初語出高長虹詩《給……》。高暗戀許廣平,對于魯迅與許廣平的戀愛,十分憤怒,在詩《給……》中以太陽自比,指黑夜為魯迅,而月亮就是許廣平(景宋)。后來被魯迅知道了,作為回答,魯迅用半自嘲半諷刺的方式創作了小說《奔月》。在小說里,魯迅把自己比作射日的后羿,把高長虹比作射死老師的逢蒙,把心上人許廣平比作了奔月的嫦娥。這段秘聞,是魯迅先生自己揭開的。——1927年1月10日,魯迅先生自廈門赴廣州前夕,在寫給許廣平的信(《兩地書》112)說道:

“我對于熟識的和初初相識的文學青年是怎么樣,只要有可以盡力之處就盡力,并沒有什么壞心思。然而男的呢,他們自己之間也掩不住嫉妒,到底爭起來了,一方面于心不滿足,就想打殺我,給那方面也失了助力。看見我有女生在座,他們便造流言。這些流言,無論事之有無,他們是在所必造的,除非我和女人不見面。他們大抵是貌作新思想者,骨子里卻是暴君酷吏,偵探,小人。如果我再隱忍,退讓,他們更要得步進步,不會完的。我蔑視他們了。我先前偶一想到愛,總立刻自己慚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愛某一個人,但看清了他們的言行思想的內幕,便使我自信我決不是必須自己貶抑到那么樣的人了,我可以愛!

那流言,是直到去年十一月,從韋漱園的信里才知道的。他說,由沈鐘社里聽來,長虹的拚命攻擊我是為了一個女性,《狂飆》上有一首詩,太陽是自比,我是夜,月是她。他還問我這事可是真的,要知道一點詳細。我這才明白長虹原來在害“單相思病”,以及川流不息的到我這里來的原因,他并不是為《莽原》,卻在等月亮。但對我竟毫不表示一些敵對的態度,直待我到了廈門,才從背后罵得我一個莫名其妙,真是卑怯得可以。我是夜,則當然要有月亮的,還要做什么詩,也低能得很。那時就做了一篇小說,和他開了一些小玩笑,寄到未名社去了。”

然而事情并不就此結束。——

不久《兩地書》公開出版,此事遂大白于天下。又因此信中提及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兩地書》出版時,改為“宴太”;“宴”,就漢字造字法而言,“宴”從家,從日,從女,魯迅以此字指代“家里的日本女人”。按:周氏兄弟當年共同受教于太炎先生,聽其講《說文解字》,周作人見魯迅如此賣弄學問,自然大為光火;文人一發火,后果很嚴重:他雖然當前要不了你的命,卻能讓你死后千百年不得安寧。故文人之筆,有時候遠比劊子手的殺人刀更可怕。)也是制造“流言”的人員之一,同時提及一件家庭舊事,指出羽太信子造謠,并流露出重返北京八道灣“老家”之意,引發周作人不滿和恐慌(?)。信中說:

“那時我又寫信去打聽孤靈,才知道這種流言,早已有之,傳播的是品青,伏園,玄倩,微風,宴太。……”

“……我托令弟買了幾株柳,種在后園,拔去了幾株玉蜀黍,母親很可惜,有些不高興,而宴太即大放謠諑,說我在縱容著學生虐待她。力求清寧,偏多滓穢,我早先說,嗚呼老家,能否復返,是一問題,實非神經過敏之談也。”(《兩地書》112)

周作人于是趁自己五十大壽時,林語堂《人間世》雜志創刊約稿之機,寫作《五十自壽詩》兩首,諷刺魯迅先生。詩云:

(其一)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

街頭終日聽談鬼,窗下通年學畫蛇。

老去無端玩骨董,閑來隨分種胡麻。

旁人若問其中意,且到寒齋吃苦茶。

(其二)

半是儒家半釋家,光頭更不著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生涯洞里蛇。

徒羨低頭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談狐說鬼尋常事,只欠工夫吃講茶。

據后人考證:這兩首詩中所云“街頭”“聽談鬼”,“窗下”“學畫蛇”,“老去”“玩骨董”,“閑來”“種胡麻”,“中年”“窗前草”,“外道”“洞里蛇”,“咬大蒜”、“拾芝麻”,均涉及魯迅,是周作人對魯迅的《兩地書》中的無禮行為的反擊。

然而由于兩詩敘事太隱,用典太僻,當時文壇能夠讀懂者寥寥無幾,但是鑒于周作人在文壇上的地位,其公開發表詩作,不可能不引起反應。先是周作人眾多“老友”,紛紛寫詩相和,蔚為文壇盛事,由此引發一般左翼文學青年之不滿,紛紛鳴鼓而攻之,于是在文壇演成一場“和詩風波”。其時魯迅先生未有公開發言,但在《致曹聚仁書》(1934年4月30日)中談了自己對“和詩風波”的看法:“周作人自壽詩,誠有諷世之意,然此種微詞,已為今之青年所不憭,群公相和,則多近于肉麻,于是火上添油,遽成眾矢之的,而不做此等攻擊文字,此外近日亦無可言。此亦‘古已有之’,文人美女,必負亡國之責,近似亦有人覺國之將亡,已有卸責于清流或輿論矣”。

按:照上文看來,魯迅先生也沒有讀懂周作人的打油詩,或者讀懂了卻裝作不懂;無論是哪種情況,魯迅先生不計前嫌,回護失和的兄弟的態度,表露無遺,令我感動。

又按:魯迅先生誕生于1881年9月25日,生肖屬蛇;其在文章中以蛇自喻,不止一次:“這寂寞一天一天長大,像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吶喊》“自序”)“有一游魂,化為長蛇,口有毒牙。不以嚙人,自嚙其身,終以殞顛。”(《野草》“墓碣文”)“我的身上噴出一縷黑煙,上升如鐵線蛇。冰谷四面,又登時滿有紅焰流動,如大火聚,將我包圍。我低頭一看,死火已經燃燒,燒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野草》“死火”)“新的生路還很多,我必須跨進去,因為我還活著。但我還不知道怎樣跨出那第一步。有時,仿佛看見那生路就像一條灰白的長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來,我等著,等著,看看臨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傷逝》)——因此,周作人《五十自壽詩》中“外道生涯洞里蛇”一句簡直是指著魯迅的鼻子罵,魯迅不可能不懂,但是,魯迅還是裝作沒讀懂,面對旁人,還是習慣性的維護自己的兄弟——將其視為敵人的兄弟。其為人——至少是對待兄弟——之寬厚,令我感動。

又按:毛主席誕生于1893年12月26日,生肖屬蛇。我弟生于1977年夏歷四月,生肖屬蛇。因此,我對生肖屬蛇的人,向來高看一眼……寫到這里,突然想起周作人好像應該生于1884年,生肖屬猴。一查,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不禁松了一口氣,但這口氣還沒松完,再看一眼周作人生日,不禁頭皮一麻:1885年1月16日,不就是夏歷1884年臘月或冬月么?妥妥的猴子尾巴藏不住啊……啊呀呀,中國傳統的命運學說,有時候真是妙不可言……說來話長,暫時打住。


——話接前言,魯迅先生作小說《奔月》以回擊高長虹后,事情并不就此結束。

1927年9月10日,中秋節,魯迅在廣州白云樓“夜篡《唐宋傳奇集》略具,作序例訖。”這篇《序例》除了議論和說明外,篇末猶如天外飛虹,附加了四句很有意境又如釋重負的題記:“時大夜彌天,璧月澄照,饕蚊遙嘆,余在廣州。”這四句題記情景交融,虛實輝映,意境豐富,涵義深遠,令人讀后難忘。這四句話如何理解?現在的標準答案是: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中國處于更加深重的黑暗之中;但反動派有如惡蚊只能猖獗一時;而魯迅面對黑暗,則顯示了大無畏的革命氣慨。

按:我上世紀80年代讀初中時,在父親的書桌上看到《唐宋傳奇集》,讀到這段話,反復誦讀,從此念念不忘,并且對廣州產生一絲莫名的向往。后來得知魯迅先生與高長虹的過節后,立即想起這幾句在《唐宋傳奇集》《序例》中恍如神來之筆的話,實與高長虹與魯迅的過節有關:“大夜”乃魯迅先生自喻,“璧月”指許廣平,“饕蚊”指高長虹。當然,這幾句話雖然是發源于高長虹與魯迅先生的過節,然而其意境的豐富、涵義的深遠,決不局限于此等平常男女之間的私情。

又按:1927年1月29日,魯迅先生南下廣州,就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受到了廣大青年學生的熱烈歡迎。初期魯迅先生居住在中山大學鐘樓(今文明路魯迅紀念館)里。3月29日,魯迅遷居白云樓。當年魯迅先生租賃了2樓的1廳3房,他和許壽裳各住一間,許廣平和女工合住一間。蟄居白云樓期間的魯迅,寫下43篇雜文,180封書信,10篇譯文,寫下《小雜感》、《扣絲雜感》、《談“激烈”》、《略談香港》、《野草·題辭》等作品,整理以前的譯作《小約翰》,整理舊作《野草》《朝花夕拾》,校錄《唐宋傳奇集》上下兩冊。1927年4月15日,國民黨人在廣州發動了“4·15”政變。當時有大批革命青年被逮捕甚至遭到屠殺,中山大學也有一批學生被捕。魯迅先生得知情況后,立刻設法營救并捐款、慰問被捕學生,結果營救未遂。于是魯迅先生憤然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在白云樓潛心寫作。是年9月27日,魯迅先生偕許廣平被迫離開廣州前往上海,二人在上海組建家庭,相濡以沫,度過了魯迅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年。因此,將“時大夜彌天”解釋為“黑暗勢力籠罩天下”,固然順理成章,但是將“饕蚊遙嘆”解釋為“反動派有如惡蚊只能猖獗一時”則有些牽強;因為“遙嘆”一詞,表明“饕蚊”對“我”的無可奈何,何來“猖獗”!最后,“璧月澄照”又作何解釋呢?就語境而言,“璧月”只能解釋成魯迅先生心中的美好事物!

毛主席曾經說過:“我與魯迅的心是相通的。”他為什么這樣說?難道因為毛主席認為他與魯迅生肖相同,因此心意相通么?當魯迅寫下“時大夜彌天,璧月澄照,饕蚊遙嘆,余在廣州。”時,毛主席又在哪里?在干什么?歷史記載如下:1927年9月9日,毛主席在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后,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武裝起義……

時光一晃,到了1958年。12月,毛主席也是“予在廣州”,見到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刊本《毛主席詩詞十九首》,寫了一段批注:“魯迅一九二七年在廣州,修改他的《古小說鉤沉》,然后說道:于是云海沉沉,星月澄碧,饕蚊遙嘆,予在廣州。從那時到今天,三十一年了,大陸上的饕蚊滅得差不多了,當然,革命尚未全成,同志仍須努力。港臺一帶,餮蚊尚多,西方世界,餮蚊成陣。安得起全世界各民族千百萬愚公,用他們自己的移山辦法,把蚊陣一掃而空,豈不偉哉!試仿陸放翁曰:人類今閑上太空,但悲不見五洲同。愚公盡掃餮蚊日,公祭無忘告馬翁。毛 澤 東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上時〈午〉十時”。這段文字后來收入《毛澤東文集》,注釋說:“在此引用的魯迅的這句話,是毛澤東憑記憶寫的。”——雖然記得不是很準,但魯迅這幾句話顯然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按:毛主席依照這幾句話所作發揮,可以說深得其旨,然而這幾句話經毛主席引用并加以發揮后,其意境的豐富、涵義的深遠畢竟變得清晰而實在:“大夜彌天”比喻黑暗勢力彌漫長空,統治一切;饕蚊或餮蚊比喻反動派;“璧月澄照”被直接忽視。后人遂罕有敢言魯迅原話有關男女之情也。

?“心以利傾,信子失惇;智以勢迷,啟明頗惛。”——乃化用成語“利令智昏”。“惇”,音dūn,本義:敦厚,篤實;引申義:誠信。“惛”,異體字為“惽”,音hūn ,從心,昏聲。“昏”亦兼表字義。本義:糊涂;引申義:心亂;欺蒙,迷惑。“利令智昏”原出《晉書·王沉傳》:“心以利傾,智以勢惛。”此處以周作人夫婦之名嵌入,渾然天成,猶如原配;漢字之妙,令人嘆為觀止!由此深思:華夏漢字源遠流長,已經與民族的精魂融為一體,每一個漢字,都承載了華夏民族精神的全息信息。只要用心尋找,每一個流傳于世的漢字,都能發現它與我們每個個體生命的關聯!《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古人誠不我欺!

按:據同代人回憶,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外貌恭順,待人有禮,侍奉周母,頗為用心,然其憑空指責魯迅對其行失禮之事,促使當時文壇兩巨擎“周氏兄弟”反目,則此處以“失惇”論之,當為不誣。魯迅生前評價周作人“小事尚可,大事糊涂”,他不止一次地對友人說“啟明頗昏”。知弟莫若兄,魯迅深知這個弟弟的秉性,無論是誤信妻子的挑撥離間與兄長決裂,還是后來出任偽職失了品節,都證明了魯迅對周作人的判定之精準。

?“機關算盡,反誤卿飧;人生如夢,且食河鲀。”——意思是周作人夫婦機關算盡,沒算到晚年不幸。飧(音sūn),意為晚飯、熟食、吃晚飯等。出自《詩·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且食河鲀”:語出魯迅《無題二首》(1934年):“故鄉黯黯鎖玄云,皓齒吳娃唱柳枝。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自注完畢。)


【后記】2023年6月3日(癸卯年四月十六日),參觀廣州魯迅紀念館,暨中國國民黨一大會議舊址(文明路215號鐘樓)。入館后自左至右,順時針游覽,各種文物、照片、圖示、情景模擬、資料說明,等等,一一從眼前滑過;中山先生、毛主席的豐功偉績及兩黨先烈如李大釗、廖仲愷等的歷史功績,一一在腦海浮現。期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墻上組照中汪兆銘俊朗的面容,凝視良久,忍不住發微信給毛笑瞇:“汪精衛真的很帥,跟我年輕時候一樣帥[捂臉]……”笑瞇回復:“你年輕時候更帥,但沒有汪的照片中透露出來的自信和堅定。”我咧嘴一笑,心中默念:笑瞇后一句,真是“正確的廢話”!腦海里響起那句古老的格言:“卿本佳人,奈何做賊……”途中又見到一座毛主席雕像,似乎遺世獨立,心想:是時(1924年1月)毛主席剛滿三十周歲(1923年12月26日)不久,他先以異黨成員、列席代表之名參加大會;中途名列黨章審查委員會19人名單,發言踴躍,議論精準,甚至掌控議題,以一言而“封殺”個別不當提案;后經中山先生親自提名,當選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其后更于1925年10月5日,國民黨召開的第111次中央執行委員會議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以政府事繁,難于兼顧宣傳部長職務為由,向會議提出調毛澤東代理宣傳部長。對汪的這一提議,會上沒有不同意見,于是便決定要求毛澤東盡快到宣傳部主持工作。10月6日,《廣州民國日報》公布了這一消息。10月7日,毛澤東到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就職,并主持召開宣傳部第一次部務會議。”——其雄才偉略,雖未展現;但能言善辯,行動敏捷,知行合一,足堪驚人。小小雕像,何足道哉!

思緒飄到五年前。大約是2018年5月,為了方便到廣東省體育場跑步,卜居此樓東鄰之“東越雅居”。某夜與毛笑瞇散步至此,才知這座在當代高樓大廈的映襯之下,顯得小巧玲瓏的“鐘樓”,乃是魯迅先生任教中山大學時的居所之一(1927年1月18日至9月27日,魯迅先生在廣州生活了8個月,其中1月19日至3月29日居住在鐘樓,此后移居白云路之白云樓。),也是毛主席在歷史舞臺上初露鋒芒的場所,——可能是除北大圖書館之外,唯一留下魯毛兩位偉人身影的場所。夜里閉館,尋思擇日專程參觀。然而不知為何,直至移居別處,始終未有跨入館內一步。——思念及此,四句打油詩隨口而出:“寓穗八載,始登此門;東鄰雅居,微軀嘗存。”于是詩興大發,決心制一長篇,合頌毛主席與魯迅先生。又念平水韻之十三元韻之“門存村昏、魂尊痕根……”以下,常用字少,偏僻字多,吟詠成句,恐有難度。然而迎難而上,正是毛澤東思想之精髓;反對取巧,亦為魯迅先生所常提。于是又生難上加難之念:力求順次用盡“門存村昏、魂尊痕根……”以下諸字;不落一字,不易一位,試看可寫多少詩句。同時以此刻意求難之舉,表達我歌頌魯迅先生和毛主席的誠意。——這想法確實有點奇怪,但我以為理所當然。

大約因為有此鴻圖,又因天色已晚,閉館時間將到,更因我對于魯迅生平,知之頗詳,因而對于魯迅紀念館,無心細覽,匆匆行過。或許因為心中存有豪情,當天晚餐恰有寓穗老同學邀請聚會,席上竟然忘卻老病,暢飲白酒(五糧液),高談闊論,肆言無忌;輕狂之態,宛如金庸先生筆下之吾家伯通。據毛笑瞇估算,這次飲酒量,當在半斤以上;量不算多,然而酒后思維之清晰,腳步之穩健,遠勝昔日酒后,不禁大感奇異!同學聚會盡歡而散,回家依然興奮難抑。于是將“門存村昏、魂尊痕根……”數十韻字列于“紙上”,目視“白紙”,構思詩句,渾然不知何時入眠……半夢半醒之間,但覺思如泉涌,意如飄風;苦于佳句頻現,鈍手難拾……凌晨五時三十分,為鬧鐘驚醒,感覺神清氣爽,手足靈活。于是平抑心情,靜坐回憶,將夜里構思成句者,順次錄入平板,對照所列韻字,略作調整修正,結果呈現:自“門”至“暾”,二十韻字,一字不落,一位不易,一氣呵成,剛好完成“毛主席頌”,轉入“魯迅頌”……不禁洋洋得意,自我夸贊之后,猶覺不足;不顧昨夜高談逾分,以致回家之后,發現聲帶受損,聲音嘶啞,——手端平板,高聲朗誦;笑瞇迫不得已,只好連聲夸贊:打油水平,越來越高!……

今日星期天,趁興往下湊句。一番搖頭晃腦,竟然幾乎完篇。惟自“暾”字之后,設境造句,難以做到一字不落,一位不移;且“暾”字之后,多為偏僻字,因而此詩后半篇,讀來稍嫌艱澀,笑瞇最為忌諱,還須多加推敲,細致琢磨。但如前所述,此韻常用字少(大約三十余字),前半篇已幾乎用盡;后半篇多用偏僻字,已成定局,無可躲避,因此,艱澀詩句終難改易。或曰:毛主席是人民領袖,歌頌他的詩句,理當簡易;魯迅先生是文學大家,學問高深,歌頌他的詩句,正宜古奧……我想此等讕言,魯迅先生若在,必然斥為荒唐,投以白眼。——然則世易時移,風尚大變:當今社會,國學漢儀,方興未艾;各類大師,競相登臺,小小一首仿古打油詩,先生恐怕連白眼也懶得一翻吧!——閑言休絮,總而言之,我對此詩,已竭心盡智,茲不揣谫陋,發布于朋友圈,聊博親友一笑;若得用心批評,定當躬身致謝!(2023年6月4日)

【后記二】以上“后記”,本來是為這首頗費心機的打油詩所寫的序,因為寫得太長,改為后記。正如詩后“自注”所云,當日改定全篇后,按照慣例請毛笑瞇審閱,笑瞇指出后半篇用典太多,晦澀難懂……作者反復誦讀全篇,也感覺全詩氣韻不夠通暢,于是決定暫不發布。此后一邊作注,一邊修改全篇詩句。然而因為“白天瑣事繁多,難以分心,夜里四肢麻木,難以打字”,注釋完最后一句詩,已在此詩初成之后第十日。回頭再讀全篇詩句,就形式而言,——韻腳字自“門”至“鹍”共四十字:“門存村昏、魂尊痕根、孫恩論溫、樽坤奔吞、盆渾昆暾、閽屯豚捫、 崙飧敦蹲、蓀墩髡婚、裈鯤侖琨、噴塤?鹍”,此詩用了三十七字,僅有“崙”“琨”“鹍”三字未用,考慮到“崙”同“侖”,“鹍”同“鯤”,實際上只有“琨”字未用;加上與“鹍”字隔一字(跟)的“惇”,與“惇”隔兩字(垠 黁)的“惛”,與“惛”隔二十二字的“鲀”,共四十個韻腳字的順序,僅“恩”與“論”、“閽”與“屯”互換位置,“侖”“?”一起提至“昆”前,“飧”押韻于“惛”后,其余各字穩如釘子戶,——作詩之前的設想,可稱完美實現。就內容而言,——此詩四言一句,四句一行,每行自成一個敘事或抒情單元;四十個韻腳字,字字落實,無一字虛置,與其它二百八十字融為一體,上半篇緊扣毛主席,下半篇緊扣魯迅,既將他們一生主要功業和人事糾葛完整呈現,又將作者對他們的情感和評價清楚表達。——也堪稱完美。

所謂作詩,就是從自己腦袋的知識庫里抓取字詞,與韻腳字組詞造句,既要保證所組之詞及所造之句文從字順,合乎邏輯和語法,(對格律詩詞而言,還要合乎規定的格律,)又要與設定的人物事跡及情感相契合,還要抒發作者自己的真實情感與觀念……這種創作過程,猶如令人帶著鐐銬跳舞,故為崇尚完全自由的人門所排斥;而在設定韻腳用字及其順序的情況下作詩,則是帶著腳鐐之外,將舞步順序也固定,其難上加難之舉,近乎虐待或自虐矣,即使主張“有節制的自由”者,也應當排斥。此次之所以主動難上加難,乃是為了做一次測試:測試古人現場聯詩的難度。竊以為這次“試驗”完成得相當不錯!對于古人來說,自蒙童到秀才,所背誦的詩文,遠超今人,因此古人現場聯詩的難度,尚在正常智力的可實現范圍之內也。今日之青少年,若得合適之訓練,完全可以做到出口成章,現場聯詩,故不必驚嘆于古人之能也。(2023年6月17日星期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461評論 6 53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38評論 3 417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423評論 0 375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91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61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07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68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9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5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8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8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2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2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53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01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78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78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