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晚上把這篇文章發上來,今天中午打開看了一下,發現下面有九條評論。首先謝謝大家費心打字,看完留言,我再回去看我的文章,發現自己的文章并沒有說明白自己的意思,甚至表達出來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如果不看留言,我也不會意識到自己在表達一個問題時,有的時候會說不清楚。在這里我想對我的觀點條理化。這次修改文章讓我獲益很多,謝謝大家。
我這里指的中國教育,的確有些寬泛了。更加清楚一點的說,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小學,初中到高中這一段。引發我產生文章標題的思考的,是我發現身邊的大部分人都沒有把學習這個過程本身當成一件快樂的事,如果說學習還有快樂的話,那么這個快樂僅僅是存在于考試拿到高分這個結果,而追求智慧,理性分析,體察文學的美麗這一部分的快樂被很多人忽略。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些大學生使用電腦做什么。按比例來說,用電腦查找資料,看公開課等一些自我提高的人和逛淘寶,打游戲,刷貼吧的人,后者的比例比前者要高,并且高出很多。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我看來,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基礎教育,一些同學經過十分繁重的課業之后,對于學習這件事的認知,就是它可以讓我考高分,將來找個好工作賺大錢,而學習本身沒有多少樂趣。所以,在完成了必須完成的(學校還在考試的)功課之后,這些同學不愿意利用網絡去給自己“找麻煩”。所以,我的文章題目的意思在于,當教育過早的讓人喪失了對學習的樂趣,那么很多人自己就會關上自我教育的大門。
我用的量詞換了,不是大多數,而是很多人,因為我發現自己昨天晚上組織這篇文章的時候這個地方的表述是不客觀的。我身邊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依舊在利用網絡為自己尋找資源,并且如果我仔細想一想,這個比例不能說是“極少數”,因而量詞還是使用“很多人”為好。而且,毀滅了可能性,這個說法也不對。可能性這個東西絕對不會為零,并且中國的教育平心而論離“毀滅”這個層次還是很遠很遠的。在這里只能說增加了阻力。也正因此,沒有人可以吧這個環境當成是所謂的借口。墻比較高,找一個高一點的梯子就好。
有關MOOC等一些資源,我自己是非常喜歡并且心懷感恩,它給我打開了一扇窗,能夠讓我自主選擇自己想要學什么并且做有益補充。但是有一點必須認識到,就是MOOC的普及率很低,真正使用到這個資源的人,從全國的大學生數量上來說,這個比例還是太少了。我對于MOOC的期待,并不僅僅限于本來就屬于青年群體中好學的人的錦上添花,更希望它能再普及一些,給身邊優質的教育資源更加匱乏的學生打開一扇門。
網易公開課剛上線那會,還有現在MOOC上線的時候,都有人說這是造福中國學生的事兒,教育將會為之改變云云。可是現在呢?有多少人去看?我去年剛上大學的時候就有老師在做新生教育的時候給大家推薦過TED,建議定期看。后來據我了解不要說定期看了,看過的人都是少數。
中國的基礎教育讓一些學生培養起來了一種意識,就是上網/看電視=娛樂,參考書/做題=學習,這讓學習和快樂分化。能夠從學習中獲得快樂的人不是大多數,很多人學習就是準備考試,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熬過去了就行,也不想著怎么能從這件事中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滿足感。進而,這種認知就會轉嫁到工作上,工作是為了賺錢,賺了錢去享受才是快樂,工作本身不可能帶給自己快樂。
一件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是不會長久的,所以如果學習不能給人帶來快樂,這個人是不會堅持學習的。所以,中國教育最大的失敗,并不在于應試,或者知識,或者沒有創新,凡是知識都是舊的,國家和國家的不同只是在于新舊程度上,這個最大的失敗在于他讓很多人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自己就不愿意去自我提高了,這套體系過早地讓一些學生認為學習是痛苦的,無論是意識或者是潛意識都不愿再把學習當成豐富生活和自我的途徑,如果這樣,即使把所有的教育資源都下載好了擺在他的面前,這個人也不會去學。體系的不完備不過是高速路要收費,學生不愿意學習就是高速路口封死了。
正因如此,那天在豆瓣上看到的一句話才如此有價值。在中國,如果你想要獲得啟蒙,追求智慧,實現個人價值,你需要付出比別的國家的人多得多的努力。我相信這份努力對于很多人而言,并不是說要翻墻,要去干嘛干嘛(因為很多資源并不需要這樣做),而是自己就要改變對學習的看法,認識到智慧上的攀登是一種樂趣,對于自己的不懈挑戰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
這不是在和體制作對,這是在和舊的自己作對。人要是想活的有點滋味,就要學會不要讓自己過得那么舒服,時常和自己較點勁兒。自我提高,永遠都是這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