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件事,或被動,或主動去做,其過程和效果可能天差地別。被動地做自己潛意識里喜歡且擅長的事,也大多是不樂意且馬虎應(yīng)付的,因為不得不的情況下,自己被出賣了,那個時間里的自己交給了他人,那對奴役自己的那個他人,自然生出了反制措施,以糟糕的工作狀態(tài)做一番掙扎。
而另一方面,若能主動地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當然因為主動,則大多心底是喜歡的,所以姑且認為是主動做喜歡但不擅長的事,這時反而能激發(fā)潛能,突破障礙,乃至享受失敗的過程。幼時打俄羅斯方塊,就是在享受一場事先張揚的失敗,關(guān)鍵是自己主動參與其中,因此樂此不疲。
每天的上下班,按我手環(huán)每天8000多步來看,是在上下班途中特別是西直門換乘貢獻一大部分,但整個通勤下來,還是有些疲憊;而同樣的時間、走同樣的路徑,若能想象成是外出的一場散步,一個上下車的游戲,那反而是精力的補充而不是耗散,這時需要手環(huán)的加持,運動鞋的穿戴,耳機聽著audiobook,口袋揣著kindle以備不需的裝bility。
但是,剛開始有騎電動車、地鐵兩種方式可供選擇的時候,當我握著手把,騎個40多分鐘,途徑各種街道,到工作地后,反而精神倍增;且有時不想騎了改坐地鐵,也是一番暢快的步伐和對周遭擠地鐵人面孔的好奇,真覺著做一番地鐵下來,感受作為群居動物性的人與人之間的物理上同一個車室的那種沒戲,那簡直可作為抑郁癥的治療場所。
但當冬季來臨,我不得不鉆進地鐵長廊的溫暖環(huán)抱,那可比寒風(fēng)凜冽的騎行舒服多了,但這時的我只剩一項的通勤選擇,也就是沒得選。漸漸地,此前的治愈系的美好,都疲憊殆盡了,都加緊步伐,也經(jīng)常遲到,阻滯不愿前,一碰著電梯就湊過去,能抄近道就抄。這種狀態(tài)的變化,也就這兩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