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中國三明治的公號,發現其實是一個寫手訓練營,每天有固定的推文一篇,以及寫作營中常年堅持寫作者的推廣一篇。
內心有點小癢,想加進去試試,一查才發現要求很高。比如基本門檻首先得有自己的公眾號,并長期堅持發文,再次最好能有“原創”標識,再者最好能閱讀量過多少多少。這些數字雖然無法衡量質量及其文學成就,但至少能說明努力。
寫作可能確實需要天賦,但寫作必須努力,必須日記月累,必須水滴石穿。
在豆瓣上斷斷續續地關注過嘉倩、伊心,都是靠寫作逐漸獲得自由的人,不斷地寫、出書,漸漸被人稱作作家。
可在簡書上也看到一些人,連續數年堅持日更幾千字,可是點開他們的文章,發現除了雞湯也就是些東搬搬西搬搬,毫無營養的文化垃圾。這么說也許有點苛刻,畢竟我也沒寫出什么發人深省的文字,可這并不是我所敬仰的,也并不是我想要的。他們走量,我走心。
所以堅持寫作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僅堅持每天寫很難,每天寫點啥可能更是一個令人抓耳撓腮的問題。
得益于“中國三明治”,關注了幾個有趣的公號:
“吹手”
歡迎詞是:這是一個很喪的公眾號。但我們的宗旨是:爭取活得不那么喪。
她說自己一直是一個失敗者,偶然的機會讓她開始關注和自己生活得一樣不太如意的人,正如歪瓜裂棗都比較甜。
“世界旅人”
這個公號看起來成功多了,先和老公環游世界,回來后開過青旅,開過咖啡館,覺得這些反而又成為日常的局限,于是再度出發,在路上與人分享文字、圖片和視屏為生。
可能大家都是普通人,都在瑣碎生活中摸爬滾打,可總有一些人,生生地在泥潭中撕開一道口子,看見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