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記得,1994年9月1日,老爸單位特意為了激勵我,親自安排了一張小轎車,將我送到了下關一中。我得承認,那是我人生里坐得最爽的一次小汽車。那個時候的下關一中,在云南,亦或是整個大理州都算很牛,所以能從全縣拔尖選入,也算是極其自豪和榮耀的事情。報道當天,感覺滿世界的空氣都如此香甜。
縣招班,就是從全州各縣選拔的中考尖子生集合在一起的精華班。50人,不多不少,傳統慣例。遺憾的是,女生比例太少。引用某同學的話,“這種男女生比例嚴重失調的狀況,深刻的影響了我們日后和女生相處的自然性和協調能力。”哈哈!
重點班的三年,對于每個懵懂的我們來講,感受不一。很多時候,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壓抑。在那樣競爭的氛圍里,尤其又懷揣著各種對你的期待,無形的壓力會讓你在每個寂靜的深夜,近乎于無法暢快的呼吸。坦率而言,在那樣的特定年齡段,很容易造就一些叛逆的性格。其實,更多時候,我們都明白,球場的飛揚,翻越大鐵門看錄像的“偷偷摸摸”…都是在宣泄和釋放。
青春,在那個時候,更顯孤寂和惆悵。但也在每個人的骨子里刻下了“不認輸”的倔強。特定的環境和時段下,締結下的同窗友誼,如今回頭,顯得愈發彌足珍貴。
時光,猶如一趟列車,不斷飛馳。而我們注定只是這段旅程中的過客,誰也無法預知哪些人,會在哪一個站提前下車和道別。所以,我們理當珍惜這難得的相遇和相識。
20年前,我們基本都是十八、九歲,而20年后,現在的我們都已步入不惑之年,當年意氣風發的老師們,現在也明顯感覺到有一些滄桑。幸好,我們都還能如約相聚。我們不再糾結于過去的學霸和學渣,更看重于未來路的堅定和從容;我們不狹隘、不小丑化的攀比于名和利,卻各自都發自心底的互道珍重和健康。這就是“雖不能時時相見,但卻能一見如故”的純粹師生情。
我們彼此有約定,5年一小聚,10年一大聚。就讓這些約定,能成為我們日后面對生活、面對工作中,能“排憂解難”的最溫暖驅動力。
再見,那些再回不去的青春!
讓我們這一路,彼此珍重!
相聚,為了更好的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