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而來-香山書屋,遠遠就看到落地玻璃的兩層樓,一格格的放滿了書,里面人頭攢動,看上去特別的溫馨。
拉著老公興奮地翻閱著每一本書,嶄新的書籍散發著陣陣芳香,讓我忍不住看了又看。真的非常感謝香山書屋創辦人,季風。作為公益性質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給廣大愛好書籍的人提供這么一個優越的場所,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
言歸正傳,《二十四節氣養生經》,這本書從養生的角度去看,非常適合我們這些坐辦公室的人,一個個懶得去運動,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亞健康狀態的人群。
古往今來的養生們都十分注重節氣養生,人體五臟六腑只有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反之,養生保健如不能順應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人體節律就會受擾而絮亂,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下降。
每個季節都要相對應的吃各種食物以及運動等。如春天,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二十四節氣首先是立春。春天是陽氣生發的時節,但早春人們又是裹著冬裝,沒有褪去的跡象。乍暖還寒之際,我們還得“捂”。晝夜溫差較大,稍不注意,傷風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就會乘虛而入。所以早春時,我們應該根據時令變化和自身情況,進行合理的調配和養護。
在飲食上就要順著季節吃些當季的時令蔬菜與水果。比如春季以養護體內陽氣為主,就宜吃韭菜、山藥、薺菜、銀耳、香椿芽、姜芽等。水果就應該吃梨,但脾胃虛寒者又不宜多吃。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們人一定要和著天氣變化改變自已的飲食以及運動方式。只有方法對了,我們才會在不知不覺中調理自己的身體,從本質上改變自已的體質,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養生這個話題是古今中外,每個人都樂于學習的事情,可怎樣更科學而又合理的把它來學好、做好。除了從書本上學習養生之道,我們還可以根據老祖宗傳下來的諺語中,加以推敲與學習,比如我們經常聽到,“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
可能有人會刨根問底,這句話的原理是什么。夏天比較炎熱,我們現代人比較貪涼,又是吹空調,又是吃生冷的東西。容易損壞脾胃陽氣,這時喝點姜湯,可起到散寒祛暑,開胃止瀉的作用。冬天人的陽氣都在身體里,胃里比較燥熱,吃蘿卜可起到清解積熱的作用。
養生保健不但要結合氣候變化更要結合自已的身體體質,好的東西不一定適合你,只有充分了解自已體質,才能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