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喜歡讀書,被當成愛好常掛嘴邊。說的時候內心甚至有點為自己有這么個高雅的愛好而感到沾沾自喜,如果對方再追問一句“平時都看什么書呢?”,那我一般會回答歷史。話到這里對方一般會以一句“那不錯啊”而結束掉這個話題。如果還有肯繼續的,一般就是探討一下某個歷史人物,而我會連回憶帶想象的用那三寸不爛描述一個歷史故事,讓整個話題在對方稍顯入迷的眼神中結束掉。
直到某天,跟一個前輩聊天,當聽到我喜歡讀書時,前輩不按常理出牌的問了一句:那有什么作品發表嗎?在腦袋短暫的短路之后,我擠出兩個字“沒有”。這之后的聊天我無法再集中精神,滿腦子放佛一個空白的穹頂,中心是兩個大寫的黑體字“沒有”。
喜歡讀書一定要有作品嗎?我喜歡讀書只是看著玩的呀;我喜歡看歷史,也只是喜歡看里面的故事而已呀;為什么一定要有作品發表呢?我開始慢慢尋找答案。
隨著對該問題的深入探索,我的觀點慢慢發生了改變,在又一個苦苦思索的深夜,突然一個電光火石般的閃現,我對自己的讀書弊病看出了端倪!
一、我看了那么多書,卻發現沒記住多少!
我喜歡看歷史,從春秋到明清,從通俗小說到史研專著,雖然數量不多,但只要感興趣都會去看。有《大秦帝國》、《明朝那些事兒》這些大部頭的精彩暢銷書,也有《萬歷十五年》這種晦澀難懂的史學專著。但讀完了發現啥事兒沒有,印在腦海里的僅僅是一連串的歷史人物和幾個有意思的故事而已。
這個朝代的政治制度、經濟條件、人文環境等等一概說不出來,別說以史為鑒了,連某個朝代的興起、沒落原因都總結不出來。
二、我看了那么多書,卻發現沒寫出多少!
正如前輩問的“你有什么作品發表嗎”,別說發表了,我根本作不出品來!
上網尋找別人家的作品,發現有簡短的文字式的讀書筆記,有制作精美的PPT式的讀書筆記,還有邏輯性嚴謹的思維導圖式的讀書筆記,當然也還有分析全面,理論與實例并重的書評了。看著這些書評、讀書筆記,說實話,我是懵逼的。
因為看完一本書之后腦子里記住的僅僅只是零零散散的片都而已,怎么都串不起來,如何做思維導圖?沒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又如何寫書評?因為這一切,寫不出來也就理所當然了。
三、我看了那么多書,跟人一比,卻根本不敢說多!
這里倒不是主張讀書一定要多,但話說回來,既然標榜喜歡讀書,那一年讀個二三十本應該是起碼的吧?這跟那些一年動不動上百本的人來說簡直就不值一提嘛!
而我,我讀書最多的一年,也沒到三十本。
意識到這些,我嘆了口氣,隨之而來的反倒是一種釋然后的輕松!因沒有作品而尋求答案,最終找到的答案卻是輸出作品。
從簡單的讀書筆記、書評,再到針對某個觀點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再到綜合的輸出有思想深度的作品,這種金字塔式的積累成長,大概就是文字愛好者苦苦踐行的朝圣之路吧。而在步步接近圣光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的思想觀念、為人處事也在進行著脫胎換骨般的改變。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是在告誡我們,學習和思考要互相結合,才能學以致用。
讀書讀成現在這個樣子,你還敢說你喜歡讀書嗎?
The End
我是阿西笑風生,
希望在碼字的道路上,能與您攜手同行,
如果您對我的文章感興趣,還煩請您記得打賞、關注、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