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的英語啟蒙是從一個兒童英語的軟件開始的,她特別喜歡聽里面簡單的英語歌曲和一些英語繪本故事,偶爾還看一些英語的動畫片(英語開始看的時候已經3歲多,中文的識別能力已經很好,對能聽懂動畫片中的故事情節要求很高,所以語言很多的動畫片不是很能打動她,也許這就是大家普遍認為啟蒙晚的弊端吧),最近才慢慢的開始給他提供一些英語繪本(現在已經有4歲多了),至少她沒有排斥,于是,元寶與媽媽共同踏上了英語學習之路。
第一步:磨耳朵
磨耳朵要通過大量原汁原味的音頻,動畫片,兒歌來孩子進行輸入,這不單單是學習英語的必經途徑,恰如嬰幼兒咿咿呀呀學語,依然是從磨耳朵開始的。
元寶在爸爸汽車上曾經反復聽過一首英文歌曲(不是兒歌噢),過不久她便可以跟著節奏,模仿發音的唱出來,而且唱的還挺準,這點,我在不知道歌詞的情況下,是完全做不來的,但是這首歌完全超出她的理解范圍,并且沒有相關的意境提供給她,…這種泛聽的方法提供給1歲以內的小寶寶,用于鍛煉耳朵的辨音能力還是可取的。
對于已經錯過1歲以內,甚至3歲的最佳英語啟蒙的孩子,提供有意境的,可理解性的音頻,動畫,磨耳朵的效率更高。
我最接受的一種理論就是——可理解性的磨耳朵。
兒童語言發展方面著名的專家帕特里夏·庫爾(Patricia Kuhl )也有提到“對于幼兒來說,單純的‘聽’某種語言并不能出發孩子對該語言的語音學習;只用音頻和視頻,對提高孩子的語音學習都是無效的。幼兒的語音學習,需要通過與真人的互動才能實現。”
二語習得的專家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曾經說過“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 輸入對于習得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
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本是通過耳朵在聽不太懂的語音,而眼睛同時看能懂的圖像,透過圖像畫面的提示,來猜測耳朵聽到的東西,最后固化成為我們能理解的知識。
所以我給孩子選擇了兒歌動畫來進行前期的磨耳朵學習。
兒歌動畫的特點是兒歌與動畫內容匹配程度很高,唱的是什么,看到是就是什么,而動畫片在這方面就欠缺很多。對應的資源有《語感啟蒙》、《super simple songs》、《wee sing》、《鵝媽媽童謠》等等。
《super simple songs》是元寶聽的最多的資源,一般我們都是在看視頻,這樣能幫助她理解歌中表達的是什么意思,甚至還能跟著跳舞,趣味性提升了不少。在理解的基礎上,拋開視頻,單獨聽音頻,或者看相應的繪本故事,孩子更能接受。
其中有一首《mystery box》,元寶有段時間整天都在唱,但是她只能唱出mystery box,后面的那一句(what‘s inside the mystery box )就只能模糊的帶過,于是我跟著她一起學習,一起唱,慢慢的,她也差不多能摸得清楚這首歌怎么唱了。而且通過動畫,她很清楚mystery box是神秘的盒子,和我們普通的裝物品的盒子是不一樣的。
孩子英語啟蒙是一個一點一點積累的過程,只要我們耐心的一點一點輸入,一定會看到花開的那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