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5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在華盛頓發表的一次講話中,他用了“非理性繁榮”一詞來形容當時股票市場中投資者的行為,而有趣的是,次日,日經、香港恒生、德國DAX、倫敦FT-SE100和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剛一開盤便下跌。而也正因為此事,“非理性繁榮”一詞便廣為流傳。
姑且先不談其他,就從“非理性繁榮”的字面意思我們就可知道,這是一場虛假的繁榮。
“虛假的繁榮”一詞小編是幾年前用來形容當時的電子產品市場的,特別是手機行業,而目前由于電池技術得不到質的更新和手機廠商由拼硬件到拼軟件到現在已失去方向,這便已印證了我當初的說法,一個沒有后續或者說突然間斷的繁榮現象。而應用到股市,其實是又一個轉移,只是在這,我們更容易看出人與人之間的博弈,然而,我們卻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旁觀者。
促使市場泡沫產生的12個因素
在《非理性繁榮》一書中,羅伯特?希勒列舉了促使市場泡沫產生的12個因素:
市場經濟的產生和人們對私人產權意識的提高。
實用主義價值觀的顯著高漲,人們對成功的商業人士的尊重相當或更甚于對杰出科學家、藝術家或革命家的尊重。
互聯網技術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休閑娛樂以及當前資訊。
央行的寬松貨幣政策以及他們所表示的支持態度。
生育高峰。
媒體對財經的大量報道。
分析師日益樂觀的預測。
固定繳費養老金計劃的推廣,并通過某種心理機制進一步增強對股票的需求。
共同基金的增長。
通貨膨脹的回落以及貨幣幻覺的影響。
交易成本的降低、網上交易服務的推出促使股市換手率增加。
賭博機會的增加。
仔細查看上述的12個因素,是不是感覺身臨其境呢?
“物質上有錢”以及“心理上錢生錢”
以上12個因素歸結起來唯有兩件事,“物質上有錢”以及“心理上錢生錢”。
市場經濟疾速發展、業主社會、信息技術以及之后商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都是鋪墊,從零開始創造財富的人很厲害,但如何讓已有的財富創造更多的財富卻更值得稱嘆,這與打江山易而守江山難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想要錢生錢的心理和人天生喜愛儲蓄的習慣在某種意義上是相悖的,而在現實中更多的人卻選擇了儲蓄,而后我們便會看到很有錢的現象,那便是政府、企業和希望通過運營貨幣獲得財富的人想盡辦法地將大眾的錢財套出來。在美國的案例中我們便可以看出,股市以其高收益成為了令人矚目的投資方式。
股市有著高收益,但同時也有著高風險,當然這是常識,而我們也可以發現,原來常識有時也是可以被掩蓋的。
當然這里也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那便是二戰時德國的宣傳,描述它的”至理名言“——“謊言重復千遍就是真理“。現在是和平年代、信息化時代,這樣說顯得有些過頭,分析師、政府的行為以及各大媒體不過是強化了下正面消息,比如分析師對股市的樂觀預測、政府何時決定在哪投資多少億等等,而這些又是如何得到宣傳的呢?那就要歸功于各大媒體了。
信息化時代,什么都是公開的,你可以知道任何你想知道的東西,而不得不說的是,人總不可能總是有著目的去了解什么事情,更多的是看媒體傳達了什么消息,于是在某種意義上,你能看到的,是別人決定讓你看到的,而實際上,本來你可以知道更多,這便是信息化的悲哀之處。
自然形成的蓬齊過程
已經談到了許多種外在因素,而實際上與股市相關的另一種的因素卻顯得更為明顯,在《非理性繁榮》中將其稱為“放大機制:自然形成的蓬齊過程”。
當股市多次上漲時,就如同在蓬齊騙局中一樣,投資者和股票經紀人會從股市的價格變動中獲得回報,而前者是通過投資行為,后者則是講述股市會進一步上漲,那么后者是屬于欺騙嗎?沒有任何理由可表明。于是就像蓬齊騙局一般的過程,投機性泡沫便是如此誕生。
其中也不排除另一種因素,由于股市價格的上漲使持有者對其有著良好的預期,從而加持。那么此處便有個有趣的事情,如果該持有者向他的好友表述其想法而從而導致其好友也加入到這一輪的放大機制,那么該持有者扮演著什么角色呢?
股市是股票經濟人與投資者間的博弈,同時也是投資者之間的博弈,每個人都幻想著自己是操縱的一方,而事實上,股市是大眾間的游戲,那么這里就產生了一個深刻的話題,有什么能引導大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