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真實的東吳名將周瑜是怎樣的形象呢?《三國演義》中道其資質(zhì)風(fēng)流,儀容秀麗,青年有俊聲;《三國志》中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這個典故:精通音律的周瑜,在酒過三盞之后,還能分辨出琴曲中微小的失誤,形容俊朗的周郎在酣醉后更是別有一番韻味,回首一顧,便令撫琴女子心旌搖曳。更有詩側(cè)面言及周郎的音律之精和俊美之誘: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當(dāng)然青年才俊的形象只是周瑜戎馬倥傯一生的點綴,他的戰(zhàn)績才是最值得人稱贊的。
最著名的當(dāng)然是以少勝多,在長江上擊敗曹操八十萬大軍的赤壁之戰(zhàn)。曹操本就是位杰出的軍事家,用詐練兵列陣,沒有幾人可以與他連續(xù)過招,可曹操卻屢屢敗在周瑜手下。只可惜周瑜棄世時才三十六歲,壯志未酬卻撒手江東。
歷史上周瑜是在攻南郡城時中了曹仁軍隊一箭,后來箭傷復(fù)發(fā),死在了正要出征的時候,命隕巴丘。
《三國演義》中也是符合歷史的記載,只是在周瑜中箭之后加進了被諸葛亮三氣的情節(jié),以此加速了他的舊傷復(fù)發(fā)。有揚有抑,抑之周瑜,揚之孔明,讓這兩個智與智逢,才與才角的較量增添了周郎殞命結(jié)局的戲劇色彩。
拋開歷史,我們單看《三國演義》中的公瑾和孔明,實在是高手過招,酣暢淋漓,公瑾步步緊逼,孔明尋隙而遁,把柄失誤樣樣不令他抓到,反而在逃離之后,在對岸洋洋得意的揮手,其實棋高一籌的孔明早已看透了周瑜所有的心思,一切盡在掌握。
孔明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我實在找不到對手,看你還有點智慧,經(jīng)常與我不謀而合,棋逢對手的感覺甚好,那我便陪你玩玩,不過,你不要太認真,不然被我氣死,只能算你量窄!
于是,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情節(jié)就此展開……
第一氣:周瑜折兵中箭才攻下南郡,卻被諸葛亮趁虛而入。
為你生氣,是因為我太在乎你。的確,諸葛亮?xí)獾街荑ぃ且驗橹荑ぐ阉?dāng)做厲害對手,時刻關(guān)注,時刻比較,“不趁早除之,使我曉夜不安!”二人的淵源來自于孫權(quán)和劉備聯(lián)合抗曹的赤壁之戰(zhàn)。
反間計,苦肉計,詐降,連環(huán)計,火攻,最后又祭天借東風(fēng),此詐高于彼詐,能使多疑的曹操盡信是費了多大力氣。表面上周瑜是這場勝利的首功,其實關(guān)節(jié)處少不了諸葛亮的幫忙,借箭又借風(fēng),周瑜想不到做不到的,他都做到了,一向認為自己在江東智謀圈里是佼佼者的周郎,不但很是佩服,更多了警覺和危機感。周郎計謀一出,便要忠厚的魯肅去試探孔明,看他有沒有想到。周郎敏感到這種程度,明月清風(fēng)的諸葛亮卻毫不在意,這等無視的態(tài)度怎能不讓自恃才智的周郎氣得暗暗切齒呢!
有了這樣的前提和交集,孔明便更有興致迎接周瑜的挑戰(zhàn)。
南郡城是孫權(quán)和劉備都要爭奪的第一個目標,當(dāng)時由曹操大將曹仁守著,還留下了一個錦囊妙計對抗周瑜。兩家說好了,周瑜先攻,攻不下,劉備便接手。
這個攻打南郡城的過程有多費力就不贅述了,周瑜拼著一股倔強勁兒,還中了毒箭,才剛剛逼走了曹仁。結(jié)果剛到南郡城下,城已被劉備大將趙云占領(lǐng),同時趙云告訴他,就在周瑜和曹仁對抗的過程中,孔明已經(jīng)弄到曹軍兵符,不費一兵一卒同時占領(lǐng)了荊州和襄陽。
噗!一口老血!
自己損兵折將,人家趁虛而入不費吹灰之力,奪了自己的戰(zhàn)果。氣不氣?氣!氣個半死!
第二氣:荊州沒要回,還賠了夫人又折兵
接下來就是由荊州引發(fā)的導(dǎo)火索。荊州是周瑜的一塊心結(jié),三番兩次打發(fā)實心眼的魯肅去要,結(jié)果都是被孔明以各種階段性的理由,暫時拒絕,周瑜看出來孔明不按套路出牌,還不擇手段的耍賴。
正值孫權(quán)和劉備表面上合作抗曹的階段,為了不傷大局,周瑜無法興兵,只好用計,以孫權(quán)妹子嫁劉備的由頭為誘餌,招劉備到江東為婿,進而控制他,好收回荊州。
可諸葛亮的三道錦囊妙計,不單沒讓劉備身處險境,反而受到孫權(quán)母親吳國太的強烈喜愛,妹子不嫁還不行了呢。結(jié)果剛勇的孫妹子一心向著丈夫,在孫權(quán)和周瑜一波又一波的圍追截堵中,硬是和劉備一起渡河回到了荊州。
諸葛亮早已安排好船只接應(yīng),兵馬埋伏,周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吃了誘餌的魚在對岸興奮又得意的翻騰,這時對岸的兵馬大喊道: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噗!又一口老血!
荊州沒要回來,主公妹子還丟了,有何顏面回去!又沒算計過諸葛亮,又被羞辱了!
氣不氣?氣!真快氣死了!
第三氣:想趁孔明不備,假途滅虢奪回荊州,卻又被他識破!
這致命的一氣發(fā)生在魯肅被孔明以奪西川再讓荊州之名拒絕之后,周瑜在感嘆魯肅又被孔明糊弄時卻想出了這個假途滅虢之計:你不去奪西川,那我替你去奪了,不過我意自然不在路途遙遠的西川,我只是借著取西川之名,興兵路過荊州時趁你不備,攻占荊州。
想到這個計策后,周瑜以為萬全,時復(fù)歡笑,以為孔明中計。
不料孔明卻早有防備:耍你沒商量。
周瑜被孔明在荊州埋伏的四路兵馬逼得愣是沒敢進城,一賭氣:好!老子就去奪西川了,你奪不得,我偏要奪得!
這年輕氣盛一腔熱血的勁兒伴著倔強的憤怒,讓周瑜整軍待發(fā),卻在接到了諸葛亮的一封書信的時候完全泄氣了。
信中大意是:兄弟,我知道你倔,可咱別讓怒氣沖昏了頭,西川不是那么好奪的,線路拉得太長沒人給你善后,中間再出點啥岔子,比如曹操正恨你呢,他再來個偷襲,別說西川奪不得,自己小命都沒了……
周瑜看了信之后已經(jīng)從憤怒轉(zhuǎn)變成絕望了:老子這輩子是算計不過他了……
噗!最后一口老血……氣,也沒力氣了,箭瘡已經(jīng)完全復(fù)發(fā),眼瞅著要天命歸西了。
周瑜道出了他活了三十六年的最后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
《三國演義》中有句話描述公瑾和孔明的相遇和較量:智與智逢宜必合,才和才角又難容。兩虎相斗必有一傷,這場較量以周瑜之死結(jié)束,江東首屈一指的將才的隕落使無數(shù)人扼腕嘆息。
最后的升華,卻不在周瑜斃命,而是諸葛亮在公瑾靈前的哭祭,這段祭文是對周瑜一生功勛的總結(jié),同時又以聲淚,滲透著諸葛亮對他的惋嘆:
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
不管諸葛亮哭述祭文是否逢場作戲,不過這段計謀酣戰(zhàn)的見證者魯肅,卻明了: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三國中用了十三回的章節(jié)寫公瑾和孔明的糾葛,縱觀之,都是周瑜出招,孔明接招,每個回合勝利后,孔明又輕搖羽扇,悠哉悠哉坐在篷車內(nèi)談笑風(fēng)生,順便提點一下公瑾:我早已看透你的全部計謀。
而且,孔明對應(yīng)的手段更是氣死人不償命的,用正經(jīng)計策的周瑜哪里抵得住玩不正經(jīng)的諸葛亮,耍賴,糊弄,只要能達到目的就不管是否按計謀規(guī)律來。相反,這種不拘泥的出乎意料是他更高一籌的關(guān)鍵。
周瑜的確沒有魯肅那樣的寬厚實心,魯肅承認孔明的智慧,也承認自己不如人家,反而心安。可死心眼的周瑜被挑釁的惱了一次,哪有不反擊的道理,若沒有執(zhí)著不懈的精神,也必然不能成為功名力壓一眾老將的青年英俊。
或許量窄,卻也是人之常情。
周瑜向來都是位大丈夫,即便身負重箭,傷病不行,仍要起身迎敵:大丈夫既食君祿,當(dāng)死于戰(zhàn)場,以馬革裹尸還,幸也!豈可為我一人,而廢國家大事乎?
豪言壯語身體力行,歷史中的周瑜同樣是位不折不扣的英雄,赤壁之戰(zhàn)雖已成往事,卻名垂青史;歷經(jīng)千秋萬代,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青冢雖筑而又平,平而又建,忠義志氣卻氤氳于靈前,不滅不散。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
弈逢對手,終是人生暢快事,公瑾雖嘆,卻了然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