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到底怎樣做,才算活在當下呢?就是盡情投入到你現在正在做的一件事中,全然去感受它,有覺察力的安住于當下。
比如今天中午我牙疼得厲害,突然想吃饅頭了,于是熱了一個饅頭。熱氣騰騰的拿出來,含在嘴里慢慢嚼著嚼著,香味在口腔四溢,全然感受到當時這種滿足感、飽腹感。
有人可能會說,一個饅頭有什么可說的呢?那些精致的西餐,滿滿一桌子做的中餐,去餐館吃到的各種美味,即使是路邊小吃,都比饅頭有滋有味,好上千百倍了吧?
假如我抱著這種想法去吃饅頭,那饅頭必將索然無味,也根本吃不出它的小麥面磨成經過一道道工序然后蒸出來的香味。
當你在做一件事時,如果頭腦里有一個聲音不停地在評論、推測、批判、比較、抱怨、選擇好惡等,你就會感受到痛苦。當你的思維停留在回憶過去或擔憂未來,你就無法活在當下。
當下,你的每一步,每一刻,甚至每一次呼吸時都全神貫注,完全集中你的注意力。就像洗手時,全神貫注地感受雙手把洗手液搓出泡泡的絲滑感,你會看到手上全是大大小小的泡泡,在陽光下,晶瑩透亮。當你打開水龍頭,聽著水嘩嘩的聲音,水沖洗著雙手,那份涼爽讓你覺得舒適,手也慢慢變得清爽無比……
去細心感受當下,哪怕是一件微小得不足以讓你注意的事情,那一刻,你的大腦停止了思考,即思維空白。就像冥想時,你把所有的專注力投入到呼吸上,在感受胸口起伏間,你的思維在那一刻出現了短暫的空白,即“無念”的狀態,純意識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你會如此喜悅地感受你的臨在:所有的思維、情緒、身體以及整個外部世界,在你與你的本體比較之下,都不那么重要了。
在《當下的力量》這本書里,作者說:“絕大部分人不具有創造性。不是因為它們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維,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維。所有真正的藝術家,都是在無念的、內在寧靜的狀態下進行創作。”
可見,當一個人在無念的狀態下,內在才最接近真我。當你在思維中創造空白時,你的意識就會變得更強,你會逐漸從對思維的認同中擺脫出來。
反之,你被你的思維、喜好、判斷以及分析控制得越多,也就是觀察者意識越少的話,你的情緒能量的負荷就會越強。
想要從對思維的認同中解脫出來,活在當下時刻就是關鍵所在。
過去和未來對我們來說,都是幻象,抓不住摸不著,能感受到的是痛苦的或快樂的或難忘的回憶,是對未來的期待或擔憂。
而當下時刻才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把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當下這一刻。雖然有時當下是令人無法接受的,令人痛苦的或者可怕的。
不管當下的情況怎樣,心甘情愿地接受它,就像它是你選擇的一樣,與它平和心態共處,而不是抗拒它,與它成為朋友和盟友,而不是敵人。
所以,你與朋友交往更自在更享受,對待當下時刻,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