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教師為什么要“寫作”
? ? ——《寫作,并非難事》讀書筆記2
鐘建林老師開篇就講到:“寫作,并非難事。”關鍵在于要“敢為之、善思考、懂技巧”。《寫作,并非難事》讀后感1中,我對自己做了一定的分析——缺的就是懂技巧。當然現在想來,我的那些想法并不是善思考。至少沒有用在寫文稿方面,更多的用在了具體的知識傳授上。
今天來談一談對本書第一章“思想——正本清源”的理解。
吳正憲老師提出:一個優秀的教師要“四會”——會上課、會交流、會傳播、會引領。會上課對教師而言是第一位的,是本質工作。當有了一定的上課技能之后,則有與同事交流的需要。當一個人能夠從容,自由,詞文達意的表達自己的見解時,作為個體的人是感覺特別舒暢的,也能帶給周圍同事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周圍同事獨特的教學技能又可以反作用于個體自身,進而促進了自己的教學業務成長。因此,教師的日常教學中,教是基礎,寫是總結、反思與提升。教與寫的結合是理想的教學研究的途徑。將寫作與教學結合起來是教師成長應該堅持的途徑,也是最有效的途徑。
寫作是一種交流,寫作應該是人的天性,人生來需要表達,也會表達。我們不能讓這份天性缺失,如若缺失,則寫作就成了我們的短板。《寫作,并非難事》這本書的第一章“思想—正本清源”中重點談到初學寫作者的兩個難點:
一、寫作的第一難點在于根本沒空寫。
確實,作為教師的我們,每天都很忙。要忙著寫教案,忙著上課,忙著改作業,忙著給后進生輔導;如果這位老師是學校的行政領導,或者是班主任,則更忙了,可能要忙著各項檢查。這些,一個都不能少,一刻也不得停。從這方面來說,時間確實不夠。
勵志的文章中一定會說道:“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還是有的。”對這一點,我很贊同。但是,我更喜歡這個觀點——戀愛中的人無論多忙一定會有時間來和戀人擁抱。我相信看到這篇文稿的你一定也會認同這個觀點。
因此,一個人,只要確實是特別想做某件事情,就一定能找到時間去實現它。在這里我說:“想讀書的人永遠有時間”。當讀書與寫作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就不愁沒有閱讀與寫作的時間。閱讀、寫作就會像呼吸一樣的自然。
二、寫作的第二難點在于感覺到自己不是寫文章的料。
難于不難,本來就是相對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切記:寫作的勇氣比寫作的本身還重要。
本書作者鐘建林多次在他的“山聲月影”微信公眾號中談到,人應該要有信心。自信有兩種,一種是已經做好的自信,一種是可以做好的自信。已經做好的自信是因為已經做過,而且做到了做好了才自信;可以做好的自信是還未做或者做得還不夠好的時候,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不斷的改進最終一定能做好。請給自己一個明確的信念——我能寫好文章,我能靠自己的實力發表文章,然后一點點地去證明“我能行。”
據說,“行”有5重境界:1.自己覺得自己行,2.有人說你行,3.說你行的人比你行,4.你說誰行誰就行,5.你說誰不行誰就不行。當然,要達到第4,5層次是需要天分的,但是,第1,2,3層次難道不可以是努力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