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沒想過在今天這個日子談教育這么宏大的主題,但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有所觸動,文章的主題是催催催的真實原因是信息的荒漠。那些在我們年輕人看來很不禮貌,很荒謬的問題,在長輩嘴里成了過來人的經驗論。結婚了沒有?該考慮買房了吧?還是不要炒股吧?買房要買學區房啊!生不生二胎啊?工資漲了嗎?工作還是要做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諸如此類,如此種種。而這些問題的產生,除了我們能想到的代溝以外,還有一層原因,就是信息的巨大不對稱。
信息時代給予了我們極大的便利性,海量數據向我們迎面襲來。在享受著信息爆炸的優越性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信息時代的巨大鴻溝已在我們眼前產生。 ?城市與鄉村之間、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體制內和體制外之間,呵呵,還有一類叫互聯網人和非互聯網人的差別。
造成這些鴻溝的原因是什么?而解決鴻溝的法門又在何處?這些和教育又怎么能有關系呢?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原因是每個人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渠道都受到了各自成長背景、身處環境的限制。即使在互聯網時代,面對著似乎觸手可及的信息源,而如何篩選和運用,乃至于融會貫通這些信息,這就取決于每個人的能力了。試想著即使有Google在手,卻不知道關鍵詞,那又如何來找到信息呢?這就是第一層原因:知識的入口。第二層原因,是篩選知識的能力的差異。互聯網猶如知識的黑洞,而碎片式閱讀的方式,又造成了知識的不成系統性。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閱讀文章,獲取信息的能力變弱了。在微信公號與微博140字的習慣養成中,人們逐漸失去了閱讀長文字的能力。而那些被加亮的語句里,大多是編輯者希望讀者們得到了信息。讀者們自己篩選知識的能力又成為了知識鴻溝的一層原因。第三層原因,就是整理消化知識的水平不一。人腦就如同不同性能的處理器,面對知識時,整理與再組合的能力就是我們慣常所說的融會貫通,而這個需要系統與長期的思維訓練才能達到。否則,讀再多的書籍,依然只是在讀一本書,因為永遠都在印證自己已知的知識。
說到了這里,該談談教育這回事了。我們受過的學校教育,在這三方面表現如何呢?可以說,都可以打不及格。老師在課堂上,基本上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傳授的知識,內容是由教師決定的,且并不注重思辨的過程。即:直接給答案,而跳過了整個過程。所以大部分學生們,在走出了填鴨式教育和應試教育的藩籬之后,進入社會工作后就失去了所有的學習能力。
然后要放大招了,解決鴻溝的法門是什么?是學會學習本身,即自我學習能力。學生學生,學的是如何生。如果一切都要等著他人喂到嘴邊,那這樣的教育也是全然的失敗。學會自我學習,意味著在時代變遷中,牢牢掌握住進步的鑰匙。要知道,一切的知識本身,都有共通點。每種語言、每門學科都有其不同的思考方式,而當觸類旁通到可以找出共通點和不同點時,就可以將知識串聯,加以重新梳理與整合,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
這也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打造屬于自己的知識網絡。好吧,最后總結一下前兩年的學習成果,Mooc證書27張,涵蓋范圍包括編程、設計、音樂、物理、哲學、歷史等等……
2015年閱讀量比前一年降了很多,平均5.37天一本書。讀書不夠成系統,今年這方面繼續改進。
最后理應放一張去年去過的地圖路線圖,無奈我還沒有做好……等我這幾天研究一下再發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