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足夠了解我,你會知道昨晚到今天這段時間的我多么反常。
我一口氣把擱在書桌上兩年的一本書讀完了。
我比平時早睡了半個小時,而且不是因為第二天有事或者提前上班,而且沒有任何不習慣的感覺。
我把拖延了一個禮拜的工作一天給完成了。
干了一整天活的我,沒有什么疲憊感,甚至感覺還能再看一本書,包括現在碼字。
我感覺十分充實和快樂,像小時候第一次得到一個汽車人玩具一樣。
而這一切,僅僅因為我看了一本書。
2
靡不有初,鮮有克終。
這是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嘗試各種各樣時間管理辦法最后無奈放棄的狀態。
為啥?因為太難堅持了。比如,列清單法,列出來的事很多,可就是沒動力每天完成;比如番茄工作法,這個方法的前提是不被打擾,但是上班時間很多時候這個任務那個任務都是臨時出現的,哪能讓你自主安排呢?
總的來說,大多數方法要么需要使用人有自主不被打擾的時間,要么有近乎強迫癥般超強的自律和執行力。但悖論就在于此,有超強自律和執行力的人通常不會有時間管理的困擾,而有這個困擾的人通常缺乏自律和執行力。也就是說,大多數方法只是一輛車,需要老司機才用得好,新手通常很難上手,也很難熬過真正能上路。
而這,就是《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的價值所在。
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這本書是他的研究成果。他從順應人性的角度談怎么更好地利用時間,而不是又告訴你需要強制的痛苦的,很難堅持的時間管理方法。
這本書讓我想起了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因為它們有同樣的觀點:能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你自己。不同的是,這本書提出了更簡單易行,甚至可以“即插即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可能很多人都有意無意地在用,甚至都沒什么新奇。但它的意義在于,告訴你這些方法背后的統一的心理學道理,從而讓你明白了自己種種習慣背后的秘密。就像告訴身在密室無路可走的你,哪塊磚頭底下藏著鑰匙,于是找到鑰匙的你,自己就能找到門口,逃出生天。
比如,書里提到人的大腦也是有“體力”的。不像身體的疲憊很容易察覺,大腦的疲憊一般很難察覺。所以當你不知道自己大腦已經疲憊的時候,還堅持干活,當然效率又低又難受了。
又比如,人的注意力天生就沒法持久的。這是遠古傳下來的人類特質,必須保持對外界周圍一定的警惕和注意,對任何意外都要快速反應。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總是干一會活就走神了,這是正常現象。要接受這種狀態,并利用這樣的特點去學習和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達爾文據說最多只能集中注意力15分鐘,但最后卻取得了站在人類頂尖位置的成就。
再比如,光線會對人的精神狀態產生重要影響。藍白光(晴天天空的顏色)會讓人精神振奮,昏暗的光線會讓人放松而且靈感大增。
3
于是,你猜得出我怎么做到昨晚到今天的幾件事了。
昨晚先把燈調亮,讓自己精神振奮地看書。
提前把燈關了,黑暗讓自己很快醞釀出睡意。
早上一上班兩個小時里就專注干一件事,不拿手機不想別的,不消耗自己的注意力。
…………
就這么簡單,我感覺對身體又有了掌控感,像第一次理解了CPU是怎么運作的。
對身體的掌控感,對生活的掌控感,這就是我讀這本書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