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忠良跟大家聊一聊意愿,今天同事跟忠良聊天,說了這樣的一個案例:同事一位長輩的孩子學習不好,家長很頭疼,不知道該怎么辦?忠良想了想覺得這是一個常態問題,分享并總結了兩個維度,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問一下:你會覺得怎么做?
? 忠良覺得主要有2個維度:是否孩子的學習真的要必須好,基于這個維度又可以分為兩小點:1,必須要好:那就要找到達到好成績的解決方法。2.不一定必須要好:那這就不是一個問題,為了孩子的將來,我們會采取其他的途徑與方法。忠良將這兩點逐步展開:
? 1.必須好:成績好是一個目標,基于這個目標,我們有很多方法,關鍵是合適。我們看很多家長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所采取的方法:打、罵、逼等強制性手段,這些方法不是不對,而是效率很低,通常都取不到很好的結果。最好的方法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他的想法,他的心里預期,要要跟孩子的情感同頻,這樣孩子才會相信你,相信你是為了他在考慮。比如你說:小明,你最近的數學成績不是特別理想,是不是最近學的太難了呀?來,跟媽媽說說!小明說:媽媽,對不起,我最近貪玩了。你再說:沒事的兒子,媽媽小時候也貪玩,貪玩的孩子都聰明,你就像媽媽了,然后再說:可是勞逸要結合,XXXX等道理,這個對話就是一次優質談話。而很多家長都太過強勢,強勢的對話是一種強迫,讓孩子感覺不到自由和被尊重,這種強勢會讓孩子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久而久之跟父母 的距離越來越遠。
? ? 2.學習不一定必須要好。《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里有一個柯維博士自己的例子:柯維和她妻子都是美國社會的高層人物,影響頗豐。而他們的孩子卻天資平庸,棒球尤其不好,他們班的孩子棒球都很棒,這讓柯維覺得很難堪,覺得沒面子。他開始每天教孩子棒球,親自教他每一個姿勢,帶他看球賽,可是一陣時間下來,柯維惱火急了,他的孩子不但沒學會,反而更加退步了,他深刻反思之后決定:不再再逼迫孩子,而是給會心的微笑,給他力量,給他支持和擁抱,讓他做自己愛做的事情,結果出人意料:孩子的棒球沒好,可是成績開始名列前茅,人變得積極活躍,小伙伴們變得不再嘲笑他的棒球,甚至都開始變得愛跟他交朋友!瞧這就是尊重不強迫的力量:孩子的棒球雖然依然很糟,可是他有他其他方面的價值。這不跟我們的很多父母的情況相似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打暴力的強加在別人身上。自己不讀書要求孩子讀書,自己打游戲要求孩子不要打游戲,等等。
? ? 好,忠良總結一下:看一個事物要全面的看,理智的看,更要尊重不強迫。說服別人也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從為他的角度出發并為他考慮,這樣世界才會更協調更美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