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選擇了我自己拍的一張照片。
我還記得那天和B君散步到外灘,三點的鐘聲敲響,我趴在橋上眺望對面的風景;B君在我身邊和我隨意地聊著;行人在我們身邊來了又去,時間卻靜謐又永恒。
陽光正好,微風不燥。
我會永遠記得那個下午三點的外灘。美景,友人,還有愜意的心情。
活著真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謝這次上海所有經歷的人和事,很高興遇見你
從上海回來的第二天,我邊YY有多少人果取關,邊帶著上墳一樣沉重的心情打開了公眾號平臺。讓我很驚訝的是居然還多了一個關注,還是一個很令我意想不到的亦師亦友的朋友。
于是果斷決定不懶散,動手記錄這次上海之行。
可能有點瑣碎,大家湊合看。
1.培養一個幸福的習慣
2014年年末,我痛定思痛,痛心疾首地寫了一個年末總結,很多人一致反應:看來看去還是想想而已啊。
只有我自己知道,不是的,我已經隱約開始走出“我就是想想,反正我也做不到”這種思維的牢籠;而那篇總結,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這種感覺很朦朧,再加上可能無關的情緒過于枝繁葉茂,大肆遮掩住了軀干,所以我一直說不清到底是為什么它不同于我以往任何一篇唧唧歪歪的矯情文。但是我相信核心觀點是明確的:
我相信人生是一場體驗。無論是高峰還是低谷,都值得全心全意去感知。
人生面臨的每一次選擇,經歷過的每一件事,都沒有對與錯之說,相遇即恩賜;真正把人區別開來的,是在面對選擇時有沒有拼盡全力,選擇的后果,你有沒有承擔的魄力。
雖然人類的美德有很多種,但是具備寬容、謙卑、低調、踏實這些品質的人,一定最容易感受到幸福,更懂得敬畏生命,尊重他人。
彼時我還沒有拎清其實我是在整理自己的三觀,三觀理順了,很多事兒就不再是事兒了。
當然,當時沒有這么清醒的認識;只是覺得我就是這么想的,就是要做這么一個人。具體量化到目標,因為覺得是個人私事,所以并沒有公開。但是在“培養'do it right now'習慣”中,我的計劃之一就是在空間啟動#小確幸365天計劃#,以倒數型式記錄每天覺得開心的事(已經換了一個更科學的標題);這個計劃到現在已經執行了半個月,除了幸福看得見外,我發現,作為生活記錄工具,我完全能夠通過翻閱前半個月的記錄來分析我每天生活的質量以及和三觀的離散程度。每當我發現有某天沒事可寫,或者寫出來很牽強時,就表明該天的生活質量可能較低,我需要充電了。
無論你有沒有一個清晰的三觀格局,我都建議你不妨為自己培養這樣一個小習慣。如果你也覺得人生的終極目標是幸福,那么時間看得見。
以下所有關于上海的故事,都是憑借我在20150106~20150112這段時間的小確幸來回憶構思的。
2.避免狹隘,檢視自身的法則,除了讀書,還有識人
我一向是想太多的類型。做決定時總要把所有能考慮的條件拎出來,逐一比對,條條設想,甚至連結局都考慮清楚了,才會邁開腿去做。我有時候會很痛恨這種性格,感覺它讓我錯失很多。
不過更糟糕的是,我沒有意識到我在痛苦什么,只是模模糊糊覺得,想得太多是病,要治,可是我治不好。
這時候總有人在我旁邊說,想太多是因為你懶,你找借口不上進。
這次上海之行,我的收獲之一就是,我發現想太多不是病,只是一種思維方式而已。
這里要說到我在上海約見的兩個朋友:B君和L姐。
他們兩個是完全不認識彼此的同一型人。概括來說,就是走哪算哪,命運安排什么,我就接受什么。
L姐說,她一路過來走得很隨性,不會刻意安排什么也過的很好,有閑錢就去旅游,剛好有工作,不討厭,工資給得也不錯,就做;雖然現在在上海,但是如果要回去也不會掙扎,繼續呆著也很好。
B君說,在m地學不到東西,上司又討厭,就換了個工作;你想來上海就來啊,總不會租不到房子找不到工作,總能活下去的;討厭看職場劇,現實就這么焦心了,才不要連看劇都沒辦法放松。
L姐笑著說,是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么?現在的小孩考慮得好多。想那么多多累啊,未來會怎樣誰也沒辦法去把握啊。
——可是你不會擔心養老,還有家庭的問題么?
——總會有辦法的。
——可是這種感覺很不安定啊,特別不踏實。
——有么?我從來沒有覺得不踏實過啊。
我想起來以前認識的一個姑娘,姑且喊她H。H姑娘自畢業以來換過無數工作,我遇到她的時候,她在銀行做大堂經理,每月月薪2000+,但是生活安定,周六周日一般都有休息。所以每逢休息日,一定能看到她在周邊各種游玩的照片。
我曾經就這個問題和H姑娘有過一場深入的談話。
——你不覺得現在的工資低么?
——低啊,可是沒辦法嘛。
——你可以嘗試進柜臺啊,柜臺工資好高的。
——可是他們很累啊,晚上經常性加班,每天還要在十幾臺監視器下面工作。
——這不是沒辦法么,你看你最近都存不下錢。
——為什么要存錢?
——你平時不用錢么?
——沒錢了再去賺就好啊,而且我只有去玩才需要用錢。
——那你父母呢?不需要贍養么?
——我爸爸媽媽比我厲害多了啦,不需要我養。
——那也不考慮晚年生活么?
——那得多遠啊,我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都不一定啊。而且我覺得吧,就算我死掉了——無論是病死還是意外,我都不會有感覺了,那又何必在乎墓地好不好,有沒有人收尸呢?
她說的太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以前我一直覺得,真正的人生就該未雨綢繆,運籌帷幄,否則黑天鵝來襲要如何保持優雅?為了保住皇冠,辛苦一點,多考慮一些也沒什么。
來上海之前,姐姐問過我工作的問題。在這個全民贊成考公務員的年代里(至少是我家鄉的大環境),只有姐姐贊成我出去看一看的想法。
——決定去上海了么?
——嗯。雖然我也不知道我未來會過的怎樣,可能會寬裕,也可能會潦倒。但是我還是想去經歷一下,穩定對于現在的我來說不是很重要,所以我不想考慮公務員。
——看看也好。我一直覺得啊,不是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的,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活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在這之前,大概是一直處于校園的環境中,身邊的人大多相似,考慮的東西也相同,所以這對于我來說也只是一個朦朦朧朧的想法。
但是在上海的這幾天之內,頻繁地和懷有另一種三觀的人一起交流,徹底讓我明白了這個道理。
很難形容這種感覺,當你突然頓悟,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你的想法也只是浩渺宇宙中的一粒沙塵,和其他很多種三觀一起熙熙攘攘地擁擠在一起,既相互獨立,又頻繁碰撞,對于很多事情,你就不會再糾結。
體諒他人和寬容自己,就會變得更容易。
你喜歡優雅,所以選擇倔強、死磕;他喜歡舒適,所以選擇隨意、妥協。
人生本無對錯,何必強求太多?
以下摘錄一段話,權作為另一種總結。
哦,不對,前提是你必須區分你到底是深思熟慮、運籌帷幄,還是只是猶豫不決、拖延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