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推行的幾十年已經深刻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數以萬計的莘莘學子因為高考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可以說高考是我們整個社會最公平選拔機制,沒有之一。雖然他已經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眾多的進步,但是我們依然希望他可以更完善,畢竟這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或者說是命運,息息相關。
前幾年熱議的高考改革,現在已經實施。從以前的簡單文理的分科變為語數外加任選三科,填志愿從以前的先每檔選3個學校再選幾個專業變成80個專業可以穿插任填。可以說這是一個重大的微調。
過去的文理分科簡單粗暴,現在語數外加任選三科,那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自由搭配。關于分科其實也很好理解,語數外是最基本的學科,語文英語是語言類學科,是知識的載體,數學是現代學科的基礎,其他學科都需要這兩方面作為基礎,然后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延伸。物化生政史地就是這種延伸。物理中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衍生為化學,化學和宏觀物理衍生出生物。政治就是人的活動的集合,這包括很多來自對過往歷史的總結,也可以來自現在各地人類活動的歸納。過去的分科有他的合理性,但其實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很多規律是想通的,只有遵循學生興趣,讓其自由探索才更有可能掌握學習的真諦。
選專業填志愿一直以來是困擾高考考生和家長的難題。我身邊就有一個同學,當時分數可以上一個比較好的二本,當時也不了解就按照分數填志愿,能上就行,因為110%調檔比例的要求,檔案就被調走,可能還是分數不夠最后并沒有被學校錄取。沒辦法只能填候補志愿,這個時候剩下來的學校肯定不會是好學校好專業,不過還是勉強上一個差一點二本。這個時候就是差幾分產生的巨大區別。現行改革相比于之前還是靈活了很多,至少你的選擇變多了。
就像硬幣總有兩面,沒有十全十美的制度,這種變化也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的結果。
現在不分文理科,而是全部按照分數放在一起進行選取。就可能存在一個問題是,今年的物理化學地理比較難,而政治歷史生物很簡單,結果是選擇物理化學生物的考生很有可能沒有選擇其他科目的分數高,他就很有可能在這次考試中落榜。而這種公平性就只能希望出題者根據他從業的經驗進行合理把控。
同時雖然現在填志愿的數量變多了,但是其根本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那就是考生對自己的興趣依然很模糊。高中時期的課程和大學的專業的分類相差甚遠,即使我知道我喜歡化學,難道我就只能去當化學老師,化學還有那么多相關專業,我依然不知道應該怎么選。因此填寫專業的時候,更多情況是根據自己的分數由高到低進行學校和專業的填寫,哪個收了我就去哪個。
這次改革只是微調,關于高考公平性一直還有很多聲音。比如,全國統考為什么不使用全國一張卷,為什么按省區招生,為什么本省招生的名額要多于在外省的,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加分政策。由此又延伸到重點高中招生,學區房,戶籍制,重點初中,重點小學……
那么我還是回到結果來,我們為什么要讀大學?很多人的解釋是,讀了大學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啊,有了好工作就會有錢,有錢就可以過好日子。這個邏輯看似順理成章,但忽略了一點這個世界永遠是變化的,現在有錢不代表以后有錢,現在能舒服過小日子不代表以后也能過得這么舒服。那是不是說讀大學就沒用了?這肯定是不對的。我認為,大學對于一個人的作用不是找工作,不是學好一項技能,而是構建我們整個對于世界的最底層的認知。在好的大學,你能夠更廉價的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你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被整體拔高。生活的另一面,總是有類似于李嘉誠這樣的例子上演,他們小學都沒有上,白手起家最后建立一個富可敵國的商業成功。而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勤奮。所以人生的競賽并不只是高考,它只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之一,此后我們還會面對其他重大的決定,只有在每一次選擇中都全力以赴才可能讓自己過上好日子。高考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奮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