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五邑大地,世遺中國僑都。有故事的人鐘情古村落,那里有著讓人念念不忘的情懷。有故事的地方,往往隱藏在某個角落,靜靜的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第一站:鶴山-古勞水鄉
在廣東省,古勞水鄉是個自駕游、自由行的好去處,許多人慕名而來,水鄉距離廣州只有1小時車程的地方,外號廣東的威尼斯。
魚塘與土地穿插,河網道路縱橫,村落、流水、石橋、古榕散落其中,小舟穿行石橋榕樹間,猶如山水畫般的迷人景致,讓古勞水鄉有了嶺南威尼斯之稱。
古勞水鄉沒有束河、烏鎮喧鬧擁擠的人群,也沒有九寨溝、新都橋那樣絢麗的色彩,她只是默默守護身邊如詩如畫的水鄉凈土,低調美好。
這里的水鄉不是小打小鬧的那種護村河就可以一筆帶過的,這里完全就是江河交錯,農莊散落在水間,搖櫓小舟影影綽綽來往,便是代步的工具了。
水鄉的古榕大多都在百歲以上,根深葉茂,郁郁蔥蔥,綠蔭下是村民們乘涼避暑的好去處。如果夏天來古勞水鄉,一定要去一下荷花世界。密不透風層層疊疊長滿了映日荷花,坐船穿梭其中,可以采下荷花作為紀念。
每一個走近鶴山古勞水鄉,無不被這片安詳靜謐的土地所感染。魚塘與土地穿插,河網道路縱橫,村落、流水、石橋、古榕散落其中,小舟穿行石橋榕樹間,猶如山水畫般迷人。
我們乘舟進入藕花深處,盈盈綠水充斥著心房,陣陣花香縈繞心頭。隨后棄舟登岸,閑步村落,幽深的水泥路掩映在枝繁葉茂的榕樹下,望不到盡頭。
第二站:新會-霞路村
霞路村坐落在新會古井鎮大嶺腳下,離崖門宋元古戰場不遠,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村里四千多人口有九成以上姓趙,是宋朝太宗皇帝的后裔,因此稱作“皇族村”。
沿著村口池塘前行,便會看見一座古色古香,頗具官邸氣勢的祠堂,這便是村里最具規模的祖祠“耿光堂”了。這座由宋朝皇室幸存后裔興建的古祠堂距今360多年,積淀了豐厚歷史文化和建筑藝術底蘊的古祠,因加上“皇族村”的神秘色彩,一直備受霞路村趙氏族人的呵護,至今仍保存得較為完好。
耿光堂的建筑藝術也彰顯皇族風范,令人嘆為觀止。耿光堂大門門楣上的花崗石門匾陰刻“宋宗室親臣趙公祠”八個大字。大門兩邊的墻壁上還繪有七幅色彩斑斕的瓷彩壁畫,其中的雙龍戲水圖,畫工精細,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勢。
五福里是霞路有名的華僑村,距今一百多年。霞路先人懷著“五星拱照,福蔭村民”的美好愿望,借鑒外國城市建設經驗,在房建規劃中首創了統一、規范的建筑設計。村形呈正方,共有二十條東西向的長巷,四條南北向的橫街,每條巷房屋為四廂,每廂為六間,縱向的房屋后座比前座高一磚位,橫向的高度一致,看起來橫豎筆直,整齊美觀。
第三站:臺山-梅家大院
梅家大院給我的第一感覺:不見嘈雜,美得格外低調。它坐落在臺山大同河畔,河岸綠樹婆娑,河中“一里三橋”,田園特色風情盡現,國內少有的具有相當規模的華僑建筑群。
一走進梅家大院,迎面而來的便是氣勢不凡的建筑群。在占地面積80畝的大院里,108幢二至三層帶騎樓的樓房,呈長方形排列,鱗次櫛比,整齊劃一,儼如一座小方城。它是華僑創業史的見證,曾經的繁華在這里留下了鮮明的印記。從一幢幢建筑中,我們可以看歷史,看人文,體會世事滄桑,更敬佩創建者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讓我們驚嘆的是,梅家大院構思巧妙,鱗次櫛比,既表現出歐美國家的建筑風格,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散發出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雖然每幢樓宇規劃整齊,但外型卻各有異,既領先于當時圩鎮的建筑潮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年僑鄉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水平。
據說,經過了80多年風雨侵蝕的梅家大院,是目前全國保存得最完好,少有的具有相當規模的華僑建筑群。
第四站:開平-自力村
江門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這是個時間遺落下的世外桃源。開平的碉樓都散落在鄉間,自力村碉樓群落,以中西合璧的塔樓式建筑為看點,一座座直挺挺地站立在平原上,似一顆顆國際象棋的棋子,稻田、草地、荷塘和田埂便是景色豐富的棋盤。可以說,每一處都有亮點和特色,可謂是民國建筑精華之地。
這些碉樓風格各異,糅合了歐式建筑巴洛克、洛可可、哥特風格,又加入中式古典傳統,飛檐翹角的樣式、鳳凰麒麟的圖案,還有自創的封閉泥墻、鐵窗鐵門、瞭望臺等,遠遠望去,田園詩意中又有威嚴莊重。
每當夜幕降臨,輕盈的晚風吹散了夏日的燥熱與煩悶,漫步在石板路上,月光映射在稻田里,耳畔回蕩著夏蟲的歌唱,此時仿佛誤入了唐詞宋詞中。夜色籠罩下的開平碉樓是如此恬靜溫婉,不知有多少濃縮歷史隱藏于尋常巷陌之中,也不知有多少古風遺韻承載在白墻黛瓦之間……
第五站:恩平-歇馬村
少了人來車往的喧囂,少了五彩交錯的光影,這座不顯山不露水的嶺南小村,建村于元朝至正年間,在其670多年歷史中,村上居然培育出670多位功名人士。
進入歇馬村,村頭一棵郁郁蔥蔥的樸樹便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據傳,這棵大樹是歇馬村先祖梁元桂(清朝時曾在臺灣為官)從臺灣帶回的樹種,村里有這樣的古樹數十棵。古樹枝枝蔓蔓縱橫交錯爬滿了滄桑,樹干參天如云。古樹前,碧綠連天的錦江逶迤而過,古樹后建有幾座水塘,水塘一側便是錯落有致的古建筑。
在歇馬村,尚存的7間祠堂、200多塊舉人石碑、清朝皇帝的圣旨石碑、八大旗桿夾等文物、古跡,這些都記載了“舉人村”的輝煌。歇馬村圍繞著水塘而建,水塘四周寬闊的道路,周邊都種植樹木,寧靜悠然,宛若一幅雅致的小水墨畫,訴說著古村古老的故事。
游走在大街小巷之間,時不時看見雞鵝排隊而過,木門吱呀隨處可看到悠閑的老人,玩游戲的孩童、這里來寫生的學生……坐在樹蔭下乘涼的村民們品著茶,聊著天,不爭朝夕,小村的生活就是如此愜意。隨意串串門,拍拍照,最美不過在這小村深深的記憶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