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清晨朗讀會的文章《If it’s not a hit, switch 》作者Derek Sivers描述了這樣的一個現象,自己曾經渴望很多東西,拼命努力的去追尋,不斷的堅持結果并不理想,更多的結果是失敗,失敗,不斷的失敗,這樣以后變得什么都不敢嘗試。他指出自己拼命的努力(堅持做好一件事)其實是不一定起作用的,每個人有想要的欲望,想達成的目標。一味的堅持,做低效率的勤奮不一定有用,有好的結果。更應該嘗試的是做有反饋的事情,做那些能夠讓人們愿意付費的事情,不單可以自己有收益,還可以避免低效率的勤奮。這篇文章讓我對于反饋以及達到目標有思考,借這篇文章談談自己對于更好的達成目標的理解。
低效率的勤奮
Derek Sive這篇文章探討更多的是低效率的勤奮,也就是沒有反饋的做無用功。反觀我自己,我自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所處的狀態就是這樣,每每覺得做事要認真,應該用盡全力。讀書的時候如此,努力的背書,努力的學習到很晚,結果效果并不理想。工作的時候拼命的想說服客戶,多拉一些單子,多促成業績,效果也不理想。做了很多的事情,努力的勤奮以及堅持到最后往往結果都不理想。
后來才知道,其實低效率的勤奮更多的時候是沒有抓到事的重點。我們只是做了自以為很努力的事情,但是和做事的結果沒有關系的事罷了。更多的時候,我們并沒有get 到點上,才會導致付出的努力和目標沒有成正比。原因很有可能是我們的表型人格起作用了,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人們想看到的,比方說我讀書的時候很勤奮,我每天用功到很晚。但是效果不理想,其實我只是假裝很努力而已。我并沒有從抓掌握的知識點來衡量,我只是單純以晚睡早起這個維度來衡量自己用功與否。進而其實這個事的決定標準并不是早晚睡以否,所以我讀書的時候花了很多精力,其實效果并不好。
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里》說這個世界是有很多維度的,按照我們知道以及不知道的,可以分為幾個維度,分別是我們知道的,別人也知道的;我們不知道的,別人知道的;別人不知道的,我們也不知道的三個維度;承認在技能學習的世界里,有很多人,很多的方法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的。如果能夠在設立目標的時候,多考慮一下自己的目標的屬性,是否有可以參考的對象,以及目標的邊界,自己的狀態等。然后結合自己的實際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以及計劃,然后按著這個目標和方法去實行,更多的時候有更大的概率可以達到目標,讓自己有機會擺脫低效率的勤奮。
空有目標
這是我自己在上完笑來老師專欄以后,嘗試每個月給自己制定的gafata的股票的記錄圖,自己設置為每個月的11號記錄統計股票價格,然后嘗試著每個月加入一支新的股票。這個月做了一下收益統計,在有記錄的是十一個月的時間里,gafata的平均漲幅51.56%(其中最高的阿里漲幅超過86%),如果算上我自己胡亂添加的幾只股票,漲幅也有超過25%了。如果我從1月初記錄的時候開始,每個月不說都買,就只買阿里的股票(哪怕沒有堅持定投),那么我現在的收益應該也不會太差了。
可是,在美股的投資上,我由于缺乏經驗(其實就是懶),即便到了這個月,我依舊只是記錄沒有行動。進而即便這個股票的配置是大神推薦的,很有參考借鑒的價值,是很好的資產配置投資的方法。但不管怎么說這樣的機會對于沒有執行的我,沒有持續的行動并堅持下來的我來說,這個機會并不屬于我。
改進以及反思
年初的時候,我給自己設置了一個提升英語的小目標。每天持續的錄音傳到喜馬拉雅上,給自己記錄反思的機會。最初的時候,我每天錄音的是《principle》,《演講的力量》,《領導力梯隊》三本書,每天三本各自節選一段,朗讀并錄音。從二月開始時斷時續的,反反復復持續朗讀錄音,一直持續到了十月初。聽自己年初的錄音以及自己最后的一次錄音,感覺自己的英語朗讀的變化效果并不大。除了更流利了一些外,并沒有收到太多的反饋,以及覺得自己有多少進步。
十月份的錄音:原則252天
最近的錄音:清晨朗讀549天
在九月中旬和一味戰友一起加入了金馬陪你讀英語的小蜜圈,開始跟讀王淵源老師的天天讀英語,嘗試著每天讀一段錄音傳到喜馬拉雅以及小蜜圈。每天有戰友的鼓勵,更為重要的是我發現自己有了很多可以借鑒以及參考的對象。王淵源老師的語音,小蜜圈戰友的語音都是很好的朗讀和學習的對象。我在這里不僅僅有了更好的學習借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單純以為堅持就可以到達目的其實是我自己一味天真的想法。堅持本身并沒有對錯可言,對錯本身更多的取決于目標的達成與否。從達成目標的角度,我們應該考慮更多的是我們自己方法合理與否,而比我們聰明的人有很多,嘗試著從知道自己的無知開始,從學習先進的方法讓自己有更好的反饋,讓自己可以更好的持續下來。讓自己用更好的方法去達到目標,比一味的死磕強的多了。但如果空有方法,沒有行動的話,再好的方法都沒有用。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把目標的達成看成一個等式:目標達成=方法+堅持。學習好的方法,加上適度的死磕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手段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