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開車去花都見朋友。
市區不太喜歡開車,受不了塞車,被迫堵在路上聞尾氣,自認自己的肺功能不夠強大,做不了人肉空氣凈化器。
還有,大城市里停車也是一件頭痛的事,曾經在長沙辦事只用了5分鐘,找停車位花了大半個小時的經歷。
所以在廣州市區,我一般選擇坐地鐵,帶一本書,可以選擇看書,可以選擇思考,滿滿的自由的事啊!
朋友的地方沒有地鐵,今天破例開車了,出門前導航了一下,50多公里
1 科技讓人變傻?
首先感謝科技的進步,對于駕駛人來說,導航問世,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新手和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來說,導航的作用不是大,而是太大了。
有一次在長沙高速,走了叉路,誤上了京廣高速,發現走錯的一瞬間,整個人蒙了,看看天色已晚,焦慮天黑前還能不能回得了家,焦慮油夠不夠。在我發蒙的時候,發現導航好長一段也不說話了,估計她也嚇傻了,也許她在笑話,你丫到底要去哪?你丫傻的嗎?說往東,你偏往西!只是她素質高,沒說出來。也許她知道,前面要20公里才能調頭,慢慢思考慢慢說也不急,正好閉嘴歇會,你丫慢慢來吧。
由于沒有駕駛去花都的經歷,只好一路開著導航,請靠左側行駛,不要下坡。請在第二個路口右轉,我不用考慮了,聽她指揮,我就像一個傻子。不用思考,也就沒法記住路線了,再走多少趟,都得靠它。
感嘆于這些年的經濟發展,經濟哪里發展了?一是看老百姓的錢包,更直觀的就是看路邊的樓房,感嘆于這些年房地產的飛速,應該說是火箭的速度,到處都是修好的新樓盤,正在開發的樓盤和準備開發的樓盤。
以前上大學,幾年不回家,找不到回家的路。
現在會不會幾天不回家就找不到路了?
不敢想象,沒有導航,我們能找到的目的地數量上會少多少,質量上的準確性會差多少。
走錯路她重新導航路線,不會抱怨,不會罵人,這是機器人的特性。
機器人學之父,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過機器人三原則,
第一條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 ? ? 導航機器人不得故意導錯路,當然包括不得罵人的直接傷害。
第二條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導航機器人不能違背人的意愿,輸入目的地去火車站,導航說我不認識路,不去,就好笑了。
第三條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導航是軟件,沒法體現這條。
最近幾年,老有人出來討論,到底人厲害還是機器人
暢銷書從0到1作者彼得蒂爾說,科技不可能取代人類,只能是人類的補充。
我們也發現導航越來越人性化了,可以設置自己喜歡的明星的語音,補充性越來越強,讓人暫時變傻,但可以把思維用在其他地方,不用思考怎么記路這么原始的用途上面了,我是這么理解的。
2 高速路的時速限制
進入機場高速,導航不斷提示留意車道的時速限制,我才發現我時速90,走在了100_120的車道,轉到右邊,80...100車道,再右邊沒車道了,是否意味最低不低于80?萬一60怎么辦?萬一我新手,不想開那么快咋辦?
后來擺渡了一下,才知道高速路上最高限速120,最低60. 市區最高40...60,最低沒規定。
第一次覺得是一件新鮮事,原來我們只知道速度快容易出事故,限制高速是正常的的事。才發現還有限制低速,思考一下也有道理,不是堵車的話,你不能慢慢開,影響后面的車。
這就是認知。
前幾天剛聽了羅胖一期節目,說人與人之間的唯一差別就是認知。
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你賣東西,不要說大的百貨商店,就連街頭小店,或者路邊擺賣,你都要學習,提升認知。怎么說?比如,現在全民微信,用微信支付,你不搞個二維碼在你攤前,買主不給現金,你恐怕連生意都沒法做。
包括今天的高速經驗,你說我駕駛技術不好,開慢點還不行嗎?不行!限速60,是最低時速60哦。沒達到這速度你沒法跑高速。
這就是學習,這就是認知。
街邊等朋友,坐車里匆匆寫完!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