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化進程是一個力量增長和個人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但同時又是一個人喪失與別人共有的原始同性,與他人越來越分離的過程。這種日益加劇的分離可能導致寂寞的孤立,產生緊張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如果兒童能夠發展內心的力量和創造力的話,也有可能與他人建立一種新的密切而又休戚相關的關系。發展內心的力量和創造力是與世界建立新型關系的前提。
大多數人都把愛的問題看成主要是被愛的問題,而不是看成主動去愛的問題。于是,愛的問題就是如何被愛,如何變得可愛的問題。
面對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棘手問題,沒有哪個人能夠完完全全地控制自己的處境。人生苦短,人類是脆弱的,而生活中的三個問題卻始終擺在我們面前。
在我看來自卑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基礎。但是,只有與人合作,我們的奮斗才是充滿希望并且有意義的。
很多神經病患者并不承認自己有自卑情結,有些甚至極力否認這一點,認為自己比周圍的人都有資本驕傲。所以,我們不需要問他們,而是要關注他們的行為舉止。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重要性的。比如說,我們遇到一個舉止傲慢的人,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周圍的人都小看我,我一定要展現一下自己,讓他們看得起我。”再比如,我們看到一個說話時手舞足蹈、表情豐富的人,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如果不用一些辦法來吸引注意力,我講的話就顯得無關緊要。”此外,還有一些表現得盛氣凌人、異常強勢的人,不得不讓人懷疑,在他內心深處是否隱藏著需要刻意掩蓋的自卑感。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所處的位置是有待改進的。假如我們每一次都能勇敢地尋找到適當的方法來克服困難,就可以擺脫自卑感。沒有誰能夠長久地忍受自卑的困擾,他必定會想方設法消除不好的情緒。就算一個人已經喪失信心,不再相信踏實努力可以改變現狀,他也不能容忍自卑的感覺,他還是會想辦法自救,只不過他的做法都是徒勞的罷了。他的目光總是鎖定在如何克服困難上面,卻沒有想方設法排除萬難,反而以一種優越的姿態進行自我吹眠。這樣一來自卑的情結反而越來越嚴重,因為引發自卑的因素依然存在。他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是自欺欺人的可笑行為,他的壓力反而會越來越大。假如我們不去了解問題的實質,而是簡單關注他的行為,會誤以為他是盲目的。我們并沒有看到他的計劃性,他雖然也在努力讓一切變得合情合理,卻并沒有堅持改善改善所處環境的信念,他的行為將這一點暴露無遺。假如,他覺得自己不夠堅強,他就會躲避到一個會讓他感覺良好的環境中去,他并不著眼于鍛煉自己的能力,而是想讓自己在自己的心中顯得堅強一些。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自卑情緒會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眼淚、憤怒、歉意等。因為自卑感會讓人感到焦慮,因此他就會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但是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將真正的問題掩藏起來。于是,他的活動受到了限制,他會致力于如何避免失敗,而不是努力解決問題。困難所帶給他的只剩下彷徨、猶豫、退卻了。
我們可以對公共場所具有恐懼癥的案例來深入了解上面的理論。患有這種病癥的人一般都會存在這樣 的心理:“我不應該離開熟悉的環境而走得太遠,我一定要避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危險。”當一個人存在這樣的心理時,他會呆在屋子里或躲在床上不下來。他還可能采取自殺這種極端的方式。如果我們明白自殺的行為意味著一種報復或苛責的話,便可明白自殺者不過是試圖從自殺中獲取一定程度的優越感
然而無論方式怎么樣,將獲取優越感作為終極目標卻是不會改變的。
從這些人的言談舉止間,我們可以看出自卑情結,他們和忸怩作態、過度害羞以及有犯罪感的人一樣,總會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無能。他們的目標超越一切,會不擇手段地試圖凌駕于別人之上,對此他們絕口不提。上學期間明顯不如別人的孩童、強迫癥神經病患者、而立之年卻一事無成或者婚姻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的男人女人、由于厭惡工作而失眠的人等,這些人在解決問題時都會感到無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擔心呢?那是因為這些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目標。
每個人都想獲得優越感,都會樹立各自的目標。每個人的生活模式都是復雜而豐富的藝術作品,心理學家必須要用欣賞的眼光去推敲其中的含義。生活的意義是在個體生命開始的前4—5年間確定的。我們就像黑暗中瞎子,任憑感覺逐漸找出確定的答案,而非通過精確的計算得出最終的結果。我相信每個人的生活模式就如一首詩,其背后的悵然遠比字面意思豐富。因此,我們要透過表象去了解一個人的本質。
一個人的身體越是強壯,當他面對阻礙時就越能另辟蹊徑,只要那些神經病才認為:“我一定要這樣,這是唯一的辦法。”
優越感的終極目標——成為圣者或是神
從心理治療角度而言,我們需要確定患者所定 的目標和優越感之間有什么聯系。我們應該怎樣去幫助這些無法正確獲得優越感的人呢?當我們懂得人類會習慣性地追求優越感,那這件事就變得容易了。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換位思考了,去體會他們的掙扎和痛苦。他們的行為之所以錯誤,是因為他們努力的方向對達成目標是毫無用處的。他們自認為選用了最正確的方法,我們需要改變的他們的目標。
對優越感的追求會隱藏在人類的每一個行為之下,事實上,它是提升我們文化的源泉。
我們的行為都遵循著一條線索——從上到下、從負到正、從失敗走向成功的層層遞進。然而,只有那些在為自身奮斗的同時可以有利于他人的人,才足以對付并解決所有的生活問題,他們前進的方式也是對他人有益的。如果我們采取這樣的方式為人處世,就會發現,我們可以輕易地讓他們悔悟。合作是人類最大的共同點,也是人類衡量價值和成功的基礎。罪犯和神經病病人其實也明白這一點,對此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行為中找到證據,比如,拼命替自己的生活找到好的解釋,或是推卸責任。然而,他們沒有勇氣去追尋生活中有用的一面。他們的自卑情結會發出這樣的聲音:“你不可能從合作中獲得成功。”他們總是和虛無作戰,旨在肯定自己,實際上,這已經偏離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活。
嬰孩生下來數個月后,才能辨識其他人,才能微笑,過后數年,才不會把自己和宇宙混為一談。直到這時孩童顯示出一種特殊的自我中心,這種自我中心是只有孩童才有的,他并不排除對他人的喜愛與興趣,因為,他還未曾真正地感覺到“他人”是與自己分離 的個體
個體化進程是一個力量增長和個人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但同時又是一個人喪失與別人共有的原始同性,與他人越來越分離的過程。這種日益加劇的分離可能導致寂寞的孤立,產生緊張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如果兒童能夠發展內心的力量和創造力的話,也有可能與他人建立一種新的密切而又休戚相關的關系。發展內心的力量和創造力是與世界建立新型關系的前提。(不知如何,我想到圓,圓滿的人生又回到起點)
如果想要了解一個成年人,就一定要了解她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