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爆炸的時代,似乎每時每刻都有足夠引起人興奮的東西(災難、沖突、緋聞、奇聞、新款、打折……),媒體上出現頻率很高的詞語是“曝光”、“揭密”、“起底”…… 貌似這些信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少聲色,可是細究起來除了滿足一些獵奇和娛樂心理,并不能給我們的心智帶來有益提高。互聯時代好象每個人手里都拿著一個望遠鏡和顯微鏡,有足夠的軟硬件條件窺視他人,平時最少拿起的是照見自已的鏡子。
? ?經過這么長時間的廣告、肥皂劇、軟文……的洗禮,我現在總是十分懷疑媒體的客觀與公正(不是沒有,比例太低!),媒體人幾乎成為了一群為利益極盡忽悠能事的群體,因為工作關系,我一直以來不管在工作與業余上,常做著與品牌,形象包裝有關的事務,有時難免是這樣的:為利益關系,不得不包裝、篩選、美化,甚至不惜偽裝……
? ?這幾天家里做5S,整理書架和資料柜時,才發現我已經積壓了好多“垃圾”,傳單、期刊雜志、考試用書、商業書籍……有些是我自已的設計作品,不少裝禎精美,外表看去許多貌似很值得收藏的,可是打開認真看看,絕對多數已是毫無價值,除了曾經給我帶來些收入外已不存在其它意義了,只能給廢品站,深感商業的短暫與虛無。
不妨有個假設:把當下我們眼前所有的信息抽絲剝繭,去偽存真,剝到最后,基本只剩下幾個字:“買我的吧”。市場指揮棒下,連流產都可以包裝得十分唯美……即便是時事新聞,剪輯和粉飾出的螢幕畫面的可信度已是大打折扣了,“有圖有真相”已被顛覆,微時代的淺閱讀帶給百姓的印象就是“外面事真多!”但是卻不容易使人明白什么,最經常的是起哄和傳謠。
有時我不免懷疑我們的媒體是不是太多了點?!---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的信息?!許多信息真把百姓搞得無處藏身,沒有一點自控力很容易就被俘虜,特別是小孩們。中學時學《桃花源記》,不免嘲笑他們的閉塞,可現實中人都羨慕他們活得比我們安然自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也許正是陶淵明理想中有桃花源的條件之一,想像桃園中人,若是人手一部IPHONE,四處的螢屏與監控,人人都成XX控, 時時關注秦漢風云,魏晉爭斗,天貓打折……也就無法有那種怡然自樂,超然物外的景致。
作為與官場與商場都沒什么緣份的一介平頭百姓,回頭想想這些年來什么因素對我影響最大,似乎是個挺有趣的問題,是國際風云?政壇換屆?金融危機?明星軼聞?流行時尚?...... 從小到大,在一些時間段上,我也曾迷戀于戰斗片(小時候),港臺肥皂劇(中學時),時事新聞、成功學(青年時代)……曾經也堅持每天看報,看電視,到如今上網看越來越多包羅萬象的信息,可是靜下來思考一下,這些對我影響還不如某個時候安安靜靜地看一本書,比如最近看的《史鐵生散文》等。
這些年,我似乎就是這樣實實在在地活著,靠一點雕蟲小技混口飯吃,外面的世界紛紛擾擾雖不能說對我沒影響,但我只限于“知道了就行”。紅塵紛擾,大浪淘沙,能真正在時光長河中沉淀的真的太少,與其花大量時間去關注信息的海洋,不如到濃縮的經典中尋一點營養。可悲的是現在靜心讀經典的人太少了!經典閱讀的式微和網絡淺閱讀的興盛已成鮮明對比。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在當下已是十分不現實了,我們卻似乎是走向了它的反面---一心只懷窗外事,兩眼不視圣賢書。
美國換總統,國家換主席了,一樣風聲水起,流行時尚,明星八卦更如火燒云般瞬間消散........媒體上的紛紛擾擾,喧染著各色的政治秀,給人的印象似乎是他們好偉大,我們的生活少了他們活不成。不知哪國有句俗語:天才和狗當總統沒有太大區別,幽默卻不無道理。我以為媒體上的那些“天下大事”貌似大家都可以插一手,但最直接的影響只是坊間談資變化....平頭百姓靠這個改變命運的(不管好壞)畢競鳳毛麟角.....它的作用遠不如平日工作上伙伴的一個微笑或一句怨語……而由那些捕風捉影的信息惹的亂子卻不在少數。
對紛擾的外界,我的觀點是多包容,多思考,少摻和,但多數的人卻是缺少包容,不加思考,喜歡摻和。我們總是花太多的時間關心八桿子也打不著的“天下大事”,卻很少關注自家。信息時代,獨善其身是不容易的,隨波逐流變得更容易。每日“三省吾身”對現在“窮忙族”來說似乎太多了,只是當下絕大多數的人不愿意拿出哪怕3分鐘時間自省。古語"修身齊家冶國平天下",這順序應是有講究的,亂不得,可是貌似當下治國平天下的人很多,每個人都是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師,醫師,專家……民主似乎是個好東西,為此世間紛紛擾擾,可笑的是其中多少人真有“當家作主”的德與能?連“修身”都沒作足,何以“齊家治國”?只有把自下而上的每一步走踏實,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穩健,所謂“厚德”方可“載物”。當下太多人有“平天下”的壯志豪情,卻不屑于把“修身齊家”的功課做足。
高世麟(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