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柿
《演員請就位》第二季已經播出兩期了,播出時間不算長,但熱度卻不小,頻頻上熱搜。
除了爾冬升的犀利點評讓人驚呼外,其中讓人覺得最精彩的莫過于是李誠儒與郭敬明的battle了。
在最新的一期里,李誠儒與郭敬明因為給何昶希s卡一事展開爭執。
李誠儒質疑郭敬明給s卡的標準是否公平公正?
四位導演只有八張s卡,而后臺的演員總共有40位,s卡代表了肯定,而郭敬明卻把它給了表演毫無經驗的何昶希。
而郭敬明則認為在這個規則里,導演有權利決定s卡的去向,并且再現經典臺詞:“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是還是請你允許他的存在”。
兩人各執一詞,都有自己的說法,加上節目效果,這個節目又一次成為了兩人的battle戰場。
早在第一季的時候,李誠儒就曾抨擊郭敬明作品《悲傷逆流成河》情感太過廉價,質疑暢銷書的存在。
當時郭敬明的說法和現在差不多,簡而言之就是,“存在即合理,請你接受你不喜歡的東西的存在。”
網友直呼兩人互懟太精彩,也有人覺得郭敬明是在詭辯,很多時候都在偷換概念。
作為吃瓜群眾,我們沒有專業能力去點評孰是孰非,不過回看郭敬明在這個節目夸夸其談的表現,不少網友認為:郭敬明對電影的侃侃而談,更加驗證了他內心的自卑。
從小城市出來的普通男生到如今的著名導演,郭敬明可以說是完美蛻變,那他為什么還那么自卑?
01
其實這還得從郭敬明成名前說起。
郭敬明出生在四川自貢一個公務員家庭,家境還算可以,又是獨生子,可以說小時候是不愁吃穿的。
但很不幸地是,在他4歲那年,他被確診了敗血癥。
童年與疾病相依,也沒有太多的玩伴,健康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他敏感自卑的性格,畢竟誰都想自己有一副健康的身體啊。
再加上后來讀大學時的經歷,更加把他的自卑拉上一個了高度。
在上海讀大學,學生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家境寬裕,生活優渥,就連老師上課都是講的上海話,在這樣的情況下,瘦弱矮小的郭敬明無疑是顯得格格不入的。
在一檔訪談節目里談及這段經歷,郭敬明也表示了當時的難過:融入不進去,自己就像一個局外人。
陌生感與無力感接踵而來,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在上海,他沒有朋友,趕不上潮流,永遠是被嘲笑的那一個。
他只能將對生活的這些憤懣全部寫進小說里,最終靠著一部部青春疼痛文學成為高人氣作家。
紅了之后的郭敬明,在上海買了豪宅,不斷上綜藝刷存在感,儼然一個成功人士。
在他的社交網絡里,奢靡大牌數不勝數,經歷過困窘的他,正在用物質滿足自己,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
可是越是這樣,郭敬明的自卑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你越用金錢去填補自己那顆敏感不安的心,就代表你的精神世界越貧瘠,越不自信。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他在《這就是舞臺上》總是習慣用學術名詞偽裝自己專業的導演身份。
因為害怕,卻更加想得到認可。
02
想必很多人都對郭敬明點評黃奕表演的那段有很深刻的印象。
感覺挺戲劇的,畢竟黃奕出道火的時候郭敬明還不知道在哪呢?讓一個后輩點評一個前輩,的確是很值得玩味。
而黃奕飾演的是《風月》里面的女主一角,表演結束后,原著導演陳凱歌對黃奕的這段表演表示了肯定與欣賞。
而到郭敬明這里,我們先來看看他是怎么說的:
“我覺得不太好,這個表演,看完了整段表演,我不知道你們想干嘛”
“我不管你們怎么演,我覺得你們應該思考的。”
...
點評是點評了,但卻總讓人覺得泛泛而談?
而黃奕對此回應也很剛:郭導他有可能沒有看。看得出來黃奕對郭敬明的點評是極其不滿意的。
回看郭敬明在這個舞臺上的點評,會發現郭敬明用詞更多是空,大,泛,專業名詞很多,聽起來高大上。
比如點評黃奕這段,他更多的是在講自己的一個主觀感受,點評并沒有給出實質性的建議。
讓我們再看看陳凱歌的點評:
點評黃奕時:
”我覺得你有表演的節奏哦,你的表演是有層次的。“
點評《陳情令》時候,他是這樣說的:
我看不出你倆是莫逆之交,并且指出表演的兩人把很重要的一句臺詞拿掉了..
對比一下,高下立判,一下就知道了。
郭敬明不是專業的導演,但也并非沒有可取之處,只是他太照本宣科了。
他更像讀書時代要寫作文的我們,追求辭藻華麗,卻忘了樸實無華但更加實用的道理。
為什么李誠儒即使被觀眾謾罵倚老賣老他也不怕?因為他是有作品有實力的老戲骨;
而郭敬明為什么總是在別人反駁他的觀點的時候急于打斷解釋?是因為在表演這塊,他算不上專業和厲害,但是他又不想讓人看出這個破綻。
所以他只能借助一些高大上的詞語去撐起自己導演的身份,讓人看得可憐又心疼。
03
同樣是在《演員請就位》這個舞臺上,第一季有一期是郭敬明指導的《親愛的》片段受到了陳凱歌的肯定,本來是件欣喜的事情,但沒想到卻讓郭敬明落淚了。
看到這里的時候,說實話,我挺心疼他的。
從小城市出來打拼到如今的知名度,郭敬明一路成長并不算容易,前有抄襲官司在身,后有性侵風波,支持他的人很多,但同時,否定他的人也很多。
就拿他的作品來說吧,《悲傷逆流成河》、《左手倒影、右手年華》、《夢里花落知多少》等出版書籍銷量不錯,但并不符合主流審美;
轉行當導演以來的成績也是慘不忍睹:《小時代》系列評分不超過5.0,《爵跡》3.8,而打著反校園暴力的《悲傷逆流成河》也才5.9……
這樣的成績,對比同樣作為導演的陳凱歌、爾冬升、趙薇等人,實在是拿不出手。
那是郭敬明不夠用心嗎?
那我倒不這樣認為,他一個毫無影視經驗的人,轉行做導演,首先勇氣可嘉,在選角方面,也看得出來是有用心的。
只是他太過想證明自己了,卻沒想到越走越偏。
郭敬明越是想努力證明自己,觀眾越不買賬,在這樣一個長期不被認同的環境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只是一句簡單的肯定,也能讓郭敬明淚流滿面了。
因為一個極度自卑的人,只要得到一點認可,就會像吃了蜜一樣開心。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人總能看到郭敬明夸夸其談,卻又一眼能看穿他的自卑的原因。
因為越是缺失什么,越想表現什么。
04
網上有人說,與其說郭敬明是把s卡給了何昶希,倒不如說他是把肯定和鼓勵給了曾經的自己。
曾經的他孤立無援,不被認可,他渴望得到別人的鼓勵和幫助,但很可惜,那時候沒有人站出來幫他一把。
而如今,何昶希的表演雖然是很糟糕,但是他看他,就像看到曾經的自己,所以即使面臨諸多質疑,他也想給何昶希一個機會。
說來也是唏噓,畢竟以郭敬明如今的知名度,他大可不必如此。
可是難就難在,有些經歷是一輩子會烙在心上難以忘記的。
即使他現在再怎么光鮮亮麗,但過往的經歷還是讓他的內心住著一個自卑敏感的少年吧?
我們不可否認,一個人的性格與他的原生家庭以及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但是我更想說,調整自己的心態很重要。
有些人一出生就是條件比你好,無論再怎么努力或許都企及不到。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往自己想要的未來飛去。
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不一定要極度表現,也可以是默默努力后用作品說話。
如果有一天郭敬明不再夸夸其談表現自己,而是平靜接受否定和批評,我想觀眾會更愿意接納他吧?
畢竟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陷與不足,才是真正勇氣可嘉的人啊。
最后,如若喜歡,請給我點個贊呀~
大家好,我是C柿,文章首發公眾號【八點開范er】,歡迎關注獲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