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電影乃至科幻電影,并不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好的太空/科幻電影,其故事是和設定相互相連而又不可分割的,故事的走向,往往也是整個世界的走向。當這個太空/科幻背景僅僅淪為一個背景化的大舞臺,甚至僅僅是一個小舞臺的時候,我們雖然無法直接下出定論“這是一部糟糕的太空/科幻電影”,但這一定不會是一部“好的太空/科幻電影”。
而對于《太空乘客》這樣的太空/科幻電影來說,顯然不會步入后者之列。
在2010年,曾經誕生了這樣一部電影,《致命伴旅》——如果你還記得這部令人“欲罷不能”的“感官”電影的話,那么已經知道我要說什么了——四平八穩的模板故事,一流的美術設計、服裝設計和配樂師,有著“全球最性感男/女星”頭銜的一線當紅明星,以及憑借文藝/傳記作品建立聲名的國際導演——
What can go wrong, right?
事實證明,everything is not right.?主人公之間幾無化學反應,好像是從各自的Blockbuster大制作電影中隨便選了兩部片子,然后硬生生剪輯到一起一樣;劇本毫無誠意,多費一點心思仿佛都是巨大的奢侈;在核心的道德困境上有著表達的意愿,但卻絲毫不愿意去尋找和探討這一難題的解決方式,而是一股子地拋給乒乒乓乓熱鬧非常的爆炸、生命安危、以及意料之中的“最后一秒救援”。
但是呢,總之到了最后,只要兩個人能生出愛來,就算XX實際上是XX也沒問題了呢。
冗談じゃない。
《太空旅客》活脫就是《致命伴旅》的宇宙版,連英文片名的風格都跟打好招呼一樣,一個“Passengers”一個“Tourist”,充分展示了其本質——
那就是缺乏靈魂“匆匆過客”。
然而比缺乏靈魂更可怕的,是隱藏在背后的創作者的荒謬思維:故事不通順不符合邏輯?誰在乎呢!反正有星爵和大表姐,有女人泳裝有男人裸體,有花里胡哨的特效和美工,憑什么不是個好電影?然而到了上映之后,恐怕制作方還是想不通為什么不賣座,為什么沒口碑。
正是這種態度殺死了這部電影,以及和它類似的那些電影。
如果你還在關注(中國)電影的話,那么你肯定知道我在說什么。
What if Wall-E is ONLY a kinky love story, and NOTHING more?
《太空旅客》就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作為丹麥電影人莫騰·泰杜姆的第二部好萊塢電影,《太空旅客》將一部有著聰明設定的科幻/恐怖電影轉變為一部弱雞的“愛能戰勝一切”的三幕劇Cheesy Romance。整部電影最好的一部分在前30分鐘里,克里斯·帕拉特一個人在偌大的宇宙飛船里瞎晃蕩——見到這樣的第一幕,如果有任何一點追求,這就是另一部《月球》;再不濟,也能算是個太空版的《魯濱遜漂流記》。然而當“作家”大表姐出現后,這部電影就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故事,充滿著粉絲向的過剩荷爾蒙。而到了最后30分鐘,電影好像又想起了自己是個什么類型,試圖使自己成為一部科幻動作片,至于這個嘗試有沒有起到效果:
沒有。
在影片的直接敘事層面上,《太空旅客》的展開充滿無趣,可預測和疲憊感,形式崇高而本體空虛。有意無意之間,這部電影和《在云端》這樣充滿小資情調的電影之間有著更多的共同點,而不像是一部未來主義的宇宙戲劇電影。表面上,電影的主題思想是“愛能解救哪怕最糟糕的情況”,但在不可忽視的畸化倫理觀念上,所謂的浪漫氣氛只是用來掩蓋現實中低級消費的無奈選擇。
坐擁無數潛力卻用來談情說愛,無論什么樣的笑拳怪招,都難以拯救這部嚴重缺乏可信度的“終極幻夢”。
作為一部太空/科幻電影,《太空旅客》的科技樹可以說是歪的一塌糊涂。首先是幾個老生常談的常識性錯誤:宇宙的密度實在是小到難以想象,穿越隕石雨豈止是不可能,簡直是不可能;空間殖民最有效的方式并不是冬眠,而是《星際穿越》的輸送精卵細胞,因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節約能量,而不是《太空旅客》這樣,打著殖民旗號的星際游輪。整個飛船有著超大的內部空間和娛樂設施,甚至還奢侈地把高級AI當酒保用,如果飛船本身還有著成為殖民母基地的任務,尚可以接受,但三螺旋造型除了netaDNA的雙螺旋結構之外,不僅內部輸運的效率低下,而且解構穩定性堪憂。
但這和電影在道德層面上的主觀忽視相比,根本算不上是主要矛盾。三觀不正男主人公,不忍自殺卻有勇氣耽誤別人生命,身為直男癌晚期患者上演了一出何其壯觀的性別歧視——無比畸形的“睡美人”。莫騰·泰杜姆沒有認識或者找到這個故事的深層含義,很快就在不斷升級的意識沖突面前分崩離析。而邁克爾·辛的安卓人除了賣萌,勞倫斯·菲什伯恩的老船長除了送攻略,也并沒有展現出將電影提升到《珍愛源泉》的檔次的能量,更遑論兩位火花稀薄的男女主演了。
作為一部投資1.1億美元的準A級制作,《太空旅客》為數不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花了大價錢(卻沒有什么實際功用)的視覺效果和美術設計了,大表姐在零重力的泳池逃生一段效果相當華麗,有著《盜夢空間》的旋轉走廊的影子,而托馬斯·紐曼創作的原聲音樂也值得一聽。但簡言之,如果你看過《太空旅客》的預告,并且認為能看到一部合格的宇宙動作電影的話,那肯定會失望的,因為這根本不是那種電影。
拒絕復雜故事,拒絕對復雜問題的成熟討論,這使得《太空旅客》并不會有著超出一部看似華麗的浪漫抓馬的深度和意義。
科幻故事的美妙之處在于,它通常為我們提供一種預設場景,使我們能夠以有意義的方式去探索人和世界的本質及其可能性。優秀的科幻作品能利用我們最深的向往,展現出人類最大的成就,或者最大的恐懼。在科幻的前提下,我們可以討論宗教熱忱,可以討論技術恐懼,甚至可以討論社會倫理,但這些都沒有在《太空旅客》中充分開發和探索 。即便喬·斯派茨獨立創作的劇本曾在近十年前入圍黑名單,但從電影最終的呈現效果來看,莫騰·泰杜姆一味地討好觀眾,而拒絕討論扭曲的人類情感,這是令人惋惜的巨大失誤。
對于并不懂得欣賞電影的粉絲來說,詹妮弗·勞倫斯和克里斯·帕拉特就是這部電影的全部。但他們并不應該是這部電影的全部,也從來不會是一部電影的全部。
與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