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在我,2005年以前一直是喜洋洋的記憶,因為我的父親生日是中秋節(jié)前一天即農歷8月14日。
那個時期,一切都是喜洋洋的:
首先是母親,她這輩子最愛干活兒啦,眼看著老家的地里開始收獲了,黃燦燦的小米、飽滿光潔的綠豆、棉花地快要成白花花的海洋……
這是外,還有內呢:滿院子里彌漫著國光蘋果的清香,石榴樂得合不攏嘴,露出滿口晶瑩紅,月臺前的那片月季花海更是怒放的姿態(tài),院子角落的那顆山楂似乎有些急了,眼看著青青的小果子在變紅……
我呢,隱藏著的小心愿可以“名正言順”地實現了,平時母親嚴禁我們往家里花錢,她常對我們說的口頭禪,就是“過日子比樹葉還稠”,以后花錢的時候還多著呢!而中秋節(jié),往家里買東西,為父親買生日禮物,母親的態(tài)度不那么堅決了,因為她認為中秋節(jié)是個大節(jié),兒女們對父母的禮節(jié)該表示一下,這時我的心愿終于“得逞”了,然而過節(jié)以后,她又會變著法兒給孩子們花回來。
其實母親最大的喜悅是為父親過生日。父親不愛說話,脾氣好得從來沒有大聲吵過我們,但是在我們家,父親在孩子們心里就是“神”一樣的靠山,這都是母親從小熏陶的結果,她很能干,卻遵循傳統(tǒng)來營造這個家。為心中的“一家之主”準備生日是最喜悅處,孩子們發(fā)自內心、爭先恐后為家里做貢獻的氛圍,用鄰居的話說就是“在大門口就受到感染了”——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
這也成了我心中最溫馨,也是最傷感的記憶!
母親在2005年冬天突然走了,她走得那樣讓我們猝不及防,她走了,把這個家最美好的時光永遠帶走了!
沒有了娘也就沒有了家!
人性的繁復幽微,溝通上的層層障礙,觀念和價值觀的沖突等等,和這個意氣、唯利的社會土壤茍合,生發(fā)出那么多的無奈和遺憾。
回家一度是我不愿面對的痛和糾結。
但我不能躲避,因為責任,這是必須要面對的,慢慢的,我發(fā)現無意中我在修煉著一種純粹的心態(tài)。
我渴望父親能有一個幸福健康的晚年,我留戀曾經的美好溫馨,正因為那種渴望和留戀,我更要去尋找、創(chuàng)造另一種美好,以理性,以包容,以憨厚,以一顆赤子之心。
就這樣,又過了十二個中秋,父親也又過了十二個生日,所欣慰的是天有眼,父親的身體大體上健康如初,心態(tài)一如既往地寬厚豁達,而我,慢慢的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家和萬事興”,什么是“退一步海闊天空”,什么是“人安好心天不昧”,古老的諺語如腳下的土地,是真實也是真理。
而我也在向著世間的智者們,體會、領悟,找尋生活的答案,現在,每當讀起蘇軾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真是感慨和欣慰交集,進而有種心靜如水的感覺。
大自然從來都是一種無垠博大的存在,我們要用心去仰望和領悟,而中秋的月亮就在呼喚,就像一首歌中唱的:親愛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淚珠/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那一定是一條向著“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