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玩相機,富玩表
“我們崇尚美麗的事物,但是沒有因此而變得奢侈;我們崇尚智慧,但是沒有因此而變得柔弱。我們把財富當做可以適當利用的東西,而沒有把它當做可以夸耀自己的本錢。”
? ? ? ? ? --《伯羅奔尼撒戰爭》中伯里克利在葬禮上的演講,歌頌雅典人的文化
我曾經這樣開過一個閨蜜的玩笑,她在姐妹群里是出了名的愛花錢--
假如今天她為了買一雙打底襪出門逛街,那么她很可能會開著一輛新車回家。
因為買了一雙新的打底襪,發現自己腳上的鞋子不夠配她新買的有漂亮花紋的襪子;
然后換了鞋子發現衣服又不搭;
買了新衣服之后又發現,穿這么好的衣服怎么能拎這么丑的包,顏色是去年流行的霧霾藍,換掉換掉。
出了商場的門之后,坐在自己20萬的車里,覺得我這身行頭怎么也得開50萬以上的車。
于是,只能去換車了。
當然,這還沒完。
她最后開著新車回家,發現家里的男人也太挫了,最后咬著新做的手指甲,想著想著,就把男人也換了!
你別笑,假如你有足夠的錢,很可能你也會干出這種事兒來。
哪怕是你現在的錢不支持你換車換男人,你也會按部就班的,一個梯度一個梯度地把你的吃穿用度都換一個遍,小到一雙襪子,一把菜刀,一把梳子,大到加濕器、掃地機器人、冰箱、電腦……
這個辭舊迎新的過程,就是買買買的過程。
我去年網上購物的金額是10萬多。年底理帳單的時候突然驚覺,如果按我的購物清單整理出一年的日歷,我這一年簡直就是買買買的一年,長此以往下去,我都可以弄出一個買買買的編年史了。
惟一我能安慰自己的是,好在我買的都是好東西。
我不想用購物癮來上綱上線的談“買買買”是一種什么病。
我覺得診斷其實對于臨床問題只能是一個開端,并不是治療的終點。所以,如何恰當地“買買買”不被外物所奴役,或者如何識破自己對買買買的依賴,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我們愛美,而且愛“一致性”的美,這算不算是一個理由?
我前面講的那個因為一個襪子最后連男人都換掉了的事情或許有我玩笑夸張的成分;不過,我也不是第一個發現這種現象的人,最早先就有一個哲學家對這點也做過深刻的研究。
啟蒙時期一個叫做狄德羅的哲學家,曾經寫過一篇論文叫做《與舊睡袍別離的懺悔》。
狄德羅同時也是個藝術評論家,同時他還挺愛美的。沒錯,搞藝術的,哪有不愛美的。只不過表現方式不同罷了。
原本他在小公寓里穿一件破舊的睡袍,有天他朋友送了他一件漂亮的深紅色睡袍。
他很喜歡這件睡袍,或許他覺得深紅色恰好能襯托他藝術而又深沉的氣質,總之,他愛不釋手,馬上就穿上了。
過了幾天,他發現這件新睡袍顯得他小公寓里的舊草椅是那么得破爛,讓他都沒法穿著這么精致的睡袍坐在上面看書和思考。
于是,他把破椅子換成了奢華的皮坐椅,又接二連三的換掉了書桌。然后又換了平時穿的衣服--結果,錢花溢了,欠了一屁股債。只好去多打一份工來還錢,以讓他可以持續擁有那些華美的東西。
一件睡舊袍,讓他變成了奴隸。
這就是有名的“狄德羅效應”。
我們為什么會掉入這種買買買的深淵?
人的內心有統整的傾向,就是希望一致性,希望我們自己看上去一個整體,和諧,而不是某個特質或是某個身上的物質特別突出。那個特別突出的東西會顯得跟我們的自身不協調,而這種不協調是我們不能忍受的。
當你全身都是一身新定制的西裝,你就無法忍受自己腳上那雙破舊的皮鞋。
同樣,當你腳上穿了一雙锃亮、皮質優良的皮鞋的時候,你就會希望把身上的衣服也換得和皮鞋一個檔次。
前種情況的配套改造會讓人覺得是趨向完美,后種情況卻是上一個檔次,提升一個逼格,這更像是一個普通雇員擠身中層管理,收入提升,變成小中產。
問題來了,整體水平在一個檔次只有一件東西不夠標配,把那個東西換掉只是一件小事兒;而從一個低的level擠身到高一個層級的level永遠都是一個大工程--哪怕是在買買買這件事上。
所以,很多姑娘攢了好幾個月的薪水,吃了好多頓泡面,湊夠了一只LV新款Speedy包包的時候,無異于狄羅德收到了一件高檔新睡袍。
后果可想而知。
至少要做個指甲吧,至少要帶塊漂亮的表吧,至少要換雙鞋吧……
所以,當你整體的消費水平或是收入水平,沒有穩定的達到更高一個層級的時候,不要隨便買一件在你這個檔位看起來過于高端的東西。更不要透支刷爆卡去買一只價值19萬的愛馬仕鉑金包。
相信我,這個行為不會變成你前進的動力,只會變成奴役你的一種壓力--不然怎么會有那么多姑娘月月負債,信用卡欠款還不上呢?
愛美,但不是超能力消費(超過你的賺錢能力)。
(我從來不主張刷爆信用卡消費,有空給大家寫為什么不要過度的支出未來的錢)
自我欺騙,適可而止
我很喜歡看的一部電影,《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講了一個購物狂姑娘,歪打正著當了財經記者,居然寫文章告訴大家怎么理財如何積累財富,自己卻刷爆信用卡購物,在節目當中被人曝了猛料,揭穿了她負債的真相,落得很難堪又失去男友。(我不劇透了,后面她又變好了)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她去面試之前路過精品店,看到模特脖子上圍著的一條綠絲巾,她喜歡得不得了,價值很高,她糾結了很久,刷卡買下來。
鏡頭一轉,她圍著綠絲巾,意氣風發的奔去面試的公司。
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經歷,買下喜歡的那條裙子,那個包包,擁有的那一刻一種說不出的滿足,那種人生滿滿的成就感,仿佛一切都不是難題,世界都在你手中掌控。
這感覺真tmd好極了。
我雖然是一個心理咨詢師,我必須要坦然承認,我也無法抵擋這種滿足感,哪怕它背后是一種短暫的或是虛假的幻象。
有次和一個在行的學員約在王府井約談,約談很順利,心中本來就有滿足感。從寫字樓的咖啡館下來,路過地下購物中心的名表行,櫥窗里的一款手表吸引了我的目光。
這種表和我那一刻的心情多么得match,成就感,閃閃發光,真的像極了我精英一般的人生。簡直就是我身份的象征。我幾乎沒多想一秒,沖進去就把這表買了下來。
帶著那塊表出來的時候,我一瞬間覺得我仿佛已經從中產擠身上流社會了一樣,我不是普通的精英,我是精英中的精英。
假如可以拍電影,我真像把那個狀態下的自己,走在燈光閃耀的購物中心櫥窗外的自己定格下來,我映著大櫥窗中自己的倒影,抬手腕看著那塊表,滿足極了。
把這個畫面定格下來,然后打上一個大大的“自戀”和“Low逼”的字樣--真正的富足和上流精英,內心中是不會有我這種窮人乍富一樣的心理感受,他們不覺得有什么,一塊表而已,因為他們真的是習以為常。
然后在隨后的半小時里我迅速醒來,我的人生依然停在原地,除了比半小時前多一塊表,以及錢包里少了2萬多塊錢,和之前沒有什么區別(2萬多塊錢的表我能讓我以為自己登上了人生巔峰,足見我有多LOW)
可我確實有那么一刻,以為我人生理想都實現了呢!
這種幻覺太美妙了。
假如你和我一樣,把這種感覺當成是一種辛苦工作之后的獎賞,那么你很可能非常容易的沒事兒就買買買--因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的確實很辛苦。
有什么理由不讓自己吃的好一點用的好一點呢?
然后,形成一種循環--我辛苦工作了,我要滿足自己一下,挑一件我心儀以久一直不舍得買或是還不夠我這個檔次來用的心水之物;我擁有了它,我仿佛完美的讓自己升級了逼格,我仿佛是超越了我現在的階層;然后過不了多久,醒來,發現沒太大變化,我還得努力工作,繼續辛苦地奮斗,好讓我自己離更高的Level更近一步。
周而復始。
跨越階層的鴻溝,完成向上一個階層躍遷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相比較而言,買些高檔次的東西、用和有錢人用的一樣的東西,模仿一下精英們的生活,似乎更容易一些。
不然,怎么會有淘寶代購拿著高仿以次充好,卻依然有人信以為真認為自己花了4000元就買到了愛馬仕10幾萬的鉑金包。
擁有一兩件有錢人才能用得上的東西,讓我們仿佛是也變成了有錢人一樣。
反正到了下個月才會去看帳單,讓我們先爽一會再說。
這種人生贏家的滿足感被深深的印刻在大腦中,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牢牢的與買買買形成了強烈的關聯。
告訴你們怎么破除這種關聯--我一想買的時候,就把等同于商品價格的錢拿去買理財產品。用一種相對健康的方式來替換這種對幻覺的依戀。
這招真的挺好用。
喜歡擁有物質而已,別大驚小怪
我并不想吐槽買買買,我也很反感把“購物癮”強加在女人身上并一同連虛榮和拜金掛上鉤。
癡迷于買買買,不過和煙癮、貪杯愛喝酒、貪吃吃吃吃一樣,沒有病的高低貴賤,用不著道德倫理全都上來批判,也用不著鄙視愛花錢的人不如愛學習的人高尚有情懷。
在我看來無非都是身份焦慮和存在焦慮的一種表現,反正不在買買買這兒得到滿足,就在別處得到宣泄。誰也不比誰強多少。
前面中間那段,其實講的是一種身份焦慮。這段講講買買買的心理背后透露出來的“存在”焦慮。
“我是誰,我是如何存在于這個世間的”--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個人自我成長需要面對的問題。真想不到我會在這篇文章來談“存在主義”哲學。
薩特強調,人會有三種存在方式,being, doing ,having--這三個單詞不用我解釋了,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們如何識別自我,或者說,我們怎么體驗到自己的存在,無外乎這三個方面:
我們是誰,什么身份的人,精英還是低層的窮人,中產還是富豪;
我們做了什么,我是天天買買買,還是天天學學學,還是天天跑跑跑,還是做什么;
我們有什么,有人喜歡買車,有人喜歡買表,有人喜歡買珠寶,擁有的物質,也能代表我們是誰。
這三個方面是內在自我的外延,它體現著我們此生追求的東西,或者標傍的價值觀。當然后面的哲學家或是學者把這三個方面擴展成了五個方面,這三個方面背后的意義和情懷,也算是一種自我的延展。
我就是那種實足的喜歡物質的人,我看到我喜歡的東西,買回來,擁有的感覺,讓我覺得我活著--別批判我,我并不是說我只有這種一種方式體會到我活著--我更喜歡薩特的解釋,不過是存在方式而已。
說得直白一些,我愛白菜,你愛蘿卜的差異。不要隨便把對物質的喜歡就當成一種負面品質,喜愛美麗奢華甚至是無用的精致物品,并不代表不追求別的。
所以,對于喜歡買買買的人,并不需要大驚小怪,可能他們只是喜歡那種擁有某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感覺。看到自己有的東西,就會感覺到滿足。這不過是他們眾多存在方式中的一種罷了。
但我并不支持過度消費,這和理解包容“喜愛物質”這個特性是兩碼事兒。
請給你“喜愛物質”這一特點,選擇恰當的實現方式,并建立嚴格的尺度。我相信這是最難的部分--理性的節制與感性的沖動之間的平衡,是我們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標。
正確認知,似乎是一切方法得以有效實現的前提。
對一件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能會有所幫助。就像這篇解讀“買買買”的文章,不帶偏見的去認識這個事情,比評判更加重要,也更有力量支持我們去選擇恰當的方式。
我不是吐槽淘寶雙十一,我也不吐槽買買買,大談其害并不能幫助我們更清醒更理智,只會讓我們更恐懼。
我只是想從從社會學、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來講一講我們是如何掉進這個坑里的,以及我們怎么能爬出來或者是不掉進去。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留言告訴我,你對買買買的態度啊?或者曬一下你買了什么,我們交流一下心得,也是很不錯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