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14
原創日記第14篇
“我應該”是我們語言中最有害的詞,這是美國心理學家露易斯?海的《生命的重建》中的一句話。
女兒輕松地就列出的6個“我應該”,我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我讓她繼續寫,還會有很多,由此可以看出來她有很多限制,它們大部分來自她對自己的高標準和高期望,而這一切都來自于何方呢?
女兒的高標準和高期待讓我這個本身也是如此的的人都汗顏,她比我還厲害,在學習心理學之前,其實我是根本沒有關注過這個問題的,但學習了薩提亞的規條,我才發現原來我的這些高標準和高期待都是我自己設立的,與他人無關,現在我成長了,我知道付出的代價遠遠大于我得到的好處,我才發現女兒在這方面學得好像我,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就是原生態家庭對孩子的“巨大影響”,對于我女兒來說,我和老公就是她的原生態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尤其是我帶給了她這樣的思維方式,這樣的逼自己,進而導致她身體上皮膚的問題久治不愈。
第一個原因是我們人類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不用教就都學會了,回想我女兒的成長經歷,是我在和她聊天時的一些觀點無意中灌輸到她的腦海里,形成了今天的人生觀,“我不夠好,我應該……”。
可能有人會說“這樣的人生觀很好呀?”的確很好,但是這種人生觀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和好處比起來,其實付出的代價要大得多,因為她是給自己設立很多的標準,實際她是活在未來,對未來充滿了擔心和憂慮,恐懼未來的不確定性,言外之意就是她是沒有活在當下,相反,如果她能做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計劃以實現她現階段的目標和期望,那么她的生活會多一些快樂,少一些擔心和憂慮的。
第二個原因是我在十月懷胎時曾經表達或心里有過對她來到這個世界并不是很在意,因為我不是很喜歡孩子,這個觀點一出現就讓她感受到了“她是無足輕重的,不是媽媽在意的,”所以她就不是很有安全感,也就是這個種子種在了她的心里,所以想要得到我的認可,她就要足夠努力,做到足夠好以贏得我的認可和關注,她才有安全感,這就是九型人格中的復型:自保的由來。
好強,目標感極強,愛比較,沒有安全感,這些都是她性格使然,那么是不是就無法改變了呢?不是的,盡管我還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辦法,但是我們的原則其實就是支持她,引導她,讓她自己意識到其實還是有很多比逼自己更有效的方法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條條大道通羅馬,我們可以在愛自己的前提下實現我們當下的目標,這樣就兩全其美了。
前方的路還很長,我期待著她能夠自己走出“我應該”的怪圈,讓自己能夠愛自己,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