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世界

圖片發自簡書App


《愛與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讀書分享

一、書籍簡介與分享原因

《愛與自由》與《捕捉兒童敏感期》這兩本書的作者孫瑞雪老師,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她是中國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先行實踐者。她提出的“愛與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等理論,開創了中國幼兒教育界的新紀元。

最初接觸到這兩本書,是因為我的學生。我發現有些成績很棒的學生,總是板著個臉,心情隨著成績的上下浮動而浮動。世界里除了成績,沒有別的。他們不愿意做廣播操,不愿意上體育課,但凡有些許休息的時間,就用來刷題。他們中的一些人順利地考入了理想的大學,然后卻回頭來向我訴苦,自己突然發現除了做題什么都不會,并不是一個受女生歡迎,或者吸引男神的有趣之人,戀愛屢屢受挫,好希望回到包辦婚姻的時代。發現除了聽從父母、聽從家長,自己竟然不知道要怎樣做主。哪怕偶爾做了主,還總想著去尋找正解。每當這樣畢業的學生來問我,老師我該怎么辦?我都會建議他去玩一些社交游戲(打牌)、去參與一些互動性強的運動、去參加一些志愿服務,在各種活動中去尋找自己的特點,松動自己緊繃的神經,去拓展自己生活的外延,發現身邊的美好。

經過了好幾例這樣的輔導后,我開始了思考:

難道一個人在孩童階段就只能是個“木偶”,到了成年發現問題后才開始思考該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由的“人”?能不能從小就種下“獨立自由”的種子?

難道一個人對于愛的能力的感知竟要從戀愛的受挫開始?能不能從小就學習“愛的能力”?

如果在現行教育背景下,刷題之苦不可避免,孩子能不能通過強大富足的心理能量,幫助自己更好的度過,甚至成為人生中的財富?而不是經過十幾年的“碾壓”之后,成為一臺高技能的機器。

由此,我開始從只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到了開始涉獵兒童心理健康,開始接觸種下“愛”的種子的蒙臺梭利教育法。孫瑞雪老師是中國本土實踐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先行者,既符合人類發展的規律,又具有中國人的特點。這兩本書,讓我常讀常新,對自己也有很大的教育,讓我反思自己平時在與學生交流時的不足,同時也安撫我的心,解答了困惑我許久的問題,讓我得到了心靈的釋放。

二 分享過程

第一講 兒童的世界

(一)兒童是自我發展,需要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對于兒童的教育,我發現家長們可以分為“快樂黨”和“功利黨”兩派。

“快樂黨”就類似信奉“做人嘛,只要開心就好。開心平安過一生,不也很好嘛。你看某某某,賺了這么多錢,也沒怎么享受,就...”的“快樂”原則。這類父母常常只想孩子開心,快樂,不必太過辛苦。這一類家長會帶孩子各處玩,或者就順隨著孩子的心意。

“功利黨”就是類似信奉“再不努力就要被社會淘汰了,以后就要留到社會底層去啦,怎么辦呀?”的“奮斗”原則。這類父母常常想著不要掉出自己的階層,一代應該勝過一代,孩子應該有更遠大的發展。那么就需要從小教育,刷題從孩子抓起。孩子會從很小開始就奔波于各個早教班。

那么,兒童的教育是該順其自然,快快樂樂,還是該功利刷題,訓練教學?

我個人覺得按照孫瑞雪老師的理解,應該是一種發現引導的順其自然。完完全全的順其自然,多少是一種放任不管。而純粹的訓練教學,是把人當機器看。

曾經有一位哈佛教授,想把孩子培養成天才。他每一分鐘都讓孩子在不斷地“吸收”、“吸收”,孩子16歲就攻讀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然而等到孩子18歲時,他卻選擇做一個售貨員,他厭惡一切知識性的活動。這是不尊重兒童感受的所造成的后果。

兒童不是可以隨意捏的泥人,他也是一個獨立的精神存在物。

書中寫道,“有多少人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來就蘊含著強大的精神能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在一個年齡段,孩子就喜歡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就會頑強抗爭。這到底意味著什么?”

“我們從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那一瞬間,他內在就有一樣東西,那東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兒童如何發展,指導兒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臺梭利把它稱為‘精神胚胎’。這好像要求我們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這種精神發展模式發展。兒童好像很弱小,其實他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么新的內容,只需要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我們會發現,孩子學語言特別順利,特別自然,不需要記語法、不需要背單詞,就能夠輕易的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語言,學會語言中的各個細節。這是因為兒童的語言能力是他自己作用于環境的結果。兒童是自我發展的。孩子對于語言的學習是“pick up”,而不是“learn”。

所以,狼孩是“狼”。雖然具有人的軀體,但是卻不會人類的語言,不懂人類的社會,因為他沒有人類的環境,只有作為狼的各種條件。

作為家長,你需要的就是認清兒童是會自我發展的事實,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這是順其自然,但是也是通過你對孩子的觀察,給予他想要的東西,這是一種發現引導。

這里,我想結合一條很多家長感興趣的話題,就是雙語早教是否能培養出雙語寶寶的問題,結合我的讀書體會,以此來說明兒童的語言學習規律。

通過《爸爸去哪兒了》等一系列明星親子類節目,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的英語是相當的牛氣。比如黃磊的女兒黃多多還與爸爸牽手代言了某英語機構,小孩子自信優雅地說著英語,著實讓很多父母感到贊嘆和羨慕。現如今的父母很愿意花錢在雙語早教中。我見過有從出生開始就給孩子看英語繪本的,教孩子認東西時雙語教學的,有每天在家教孩子背單詞的,有把孩子早早送入雙語早教機構等等。有些父母是認為小孩子學語言比起成人是容易得多,所以英語教學要從小開始。按照兒童的發展來看,任何事從小打個基礎的思路是對的。不過,這個在操作過程中是需要注意很多問題的。一個不小心,孩子啟蒙歪了,以后的發展跟著歪,卻很難修正。

雙語教學有效嗎?當然有效,只是對學齡前的兒童收效甚微。除非父母有一方或者雙方只說英語,或是像國際學校一樣,老師全天只說英語,否則就是收效甚微。

像語言這種東西,死記硬背肯定是學不來的。比方,我們考高考、考四六級、考雅思托福,背了很多單詞,但是考完試后,能記得的還剩下幾個?往往只是記得還用得上的幾個。真正的語言學習不是刻意地學習語言的詞匯、語法和結構,而是一種理解和表達。即使是成人,但凡有過一段時間的出國經歷,對該國語言的學習就會長進非常大,因為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入了情境。語言是需要大環境的,而且需要持續地大環境。

兒童語言的敏感期是0到6歲一直存在的,孫瑞雪老師說是螺旋式的發展過程。每到一個時期,對語言的敏感點有所不同。“兒童對語詞的使用和解釋來自真實的生活,來自語言環境,來自自身體驗和語言的配對,來自聽媽媽和老師閱讀時對自己內在的體悟,來自同伴,來自自由地使用語言,來自成人的語言環境,尤其來自父母和教師。當父母和教師的語言簡明準確時,孩子就有了發展語言的環境。”當父母和教師給予的語言環境良好,準確,優美,那么孩子通過模仿就會學習到準確,優美的表述。反之,亦然。所以,如果父母自身的英語水平不過硬,口語不標準,或者選擇的早教機構從教人員資質不夠,那么絕對是專業坑娃三百年。與科學育娃的路上,南轅北轍。

不過,給兒童進行英語的啟蒙,也并非不可以。只是,需要注意方法。在0到6歲的時候,是一個磨耳朵的過程。可以給孩子無意識的聽聽兒歌,看看動畫片,不需要特意讓孩子了解意思。在這個階段,兒童需要的是“辨音”和“模仿”,是對于另一種語言的熟悉感和親近感。當有了足夠的input,就自然會有output了。

(二)兒童認識世界的第一步來自感覺,感覺是來自兒童的內部

“功利黨”的家長總是認為外界給兒童一些印象(信息),兒童接收了這些,并經過反復練習,就能發展智力。

比方在書中孫瑞雪提到,“有一個比較典型的家長是一位幼兒園的園長。她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小孩子出生后不久,她就在門上貼個門字,在瓶子上貼上瓶子...不斷地把孩子抱過去給孩子讀,不斷地這樣做。孩子4歲多的時候,就已經拿著書本開始閱讀了,而且加減法都會。她自認為她的孩子非常非常聰明,因為她的孩子掌握了很多東西,尤其在閱讀方面。接受蒙臺梭利教育培訓的過程中,她不太同意蒙臺梭利教育的某些觀點。她認為用外界事物不斷地刺激孩子,使這些事物留在孩子的大腦中產生某種印象,這就是智力狀態。”

然而,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感覺來自于內部。”兒童不是一個空瓶子,不需要我們成人往這個瓶子里灌東西(我們一般認為在瓶子里的東西就是他的智力。)

這位家長的做法可以使孩子達到一定的智力狀態,然而,卻不能保證真實的掌握狀態。這樣的孩子常常看起來不自信、不堅強、不果斷,好像什么東西只要外界不反應,他就不能確定,他不會洞察,不會深入思考。他不能綜合地將所學的東西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加以應用,一開口就是知識,但他的知識同生活無關。

拿剛才所講的語言敏感期來繼續舉例,有的天價雙語幼兒園和早教機構教出的孩子確實看到蘋果能說apple,看到鳥能說bird,但是長大了后英語并不好,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孩子是被強灌的,兒童的記憶力很不錯,所以記住不是難事,但這是短期記憶,時間一久,就會忘記。作為不太懂兒童發展規律的家長,會把孩子記住了多少東西作為對這個幼兒園,這個早教機構的考量標準,殊不知,這樣做是把孩子的潛力給抹殺了。

而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之后,就會變成我看到的一些孩子。在我的課堂上,有些孩子總是不斷地在等待著筆記,不愿意自己開口去討論,去思考。希望所有的東西都是老師或是同學整理好,然后“喂”給他即可。我不會簡單地把這個理解成是孩子懶,我覺得是沒有思考的習慣,沒有探索的習慣,沒有自己獨立的習慣。目前,我能做的,就是給時間強迫孩子去主動的思考,但這不會對所有人有效。你永遠無法改變一個不想改變的人。當孩子到了高中,出現這樣的狀態,我覺得已經很可惜,幾乎是不可逆。以后到了工作崗位,也許會有一些改變,但這種改變依舊被動。其實,在孩子在兒童期,如果家長沒有只是一味的“灌”,要求孩子機械的“背”,這些孩子現在就不會這么沒有活力。

那么什么才是感覺呢?

孫瑞雪在書中寫道:“比方大家聽講座,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你們自己有所體會的那部分內容。你只能聽見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必定是你的感覺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你的經歷和心理狀態相契合。”

她舉了一個自己孩子的例子。“我的兒子1歲多的時候還不太會說話。當時我心里有點兒著急,我想他是不是有點兒遲鈍?急得我都要到醫院去給他看舌頭了。我家有個教棒,我就拿著這個教棒,給他指燈。我說這是燈,燈,燈。指完以后我又指著書說,這是書書書。我天天抱著他,給他指這指那,家里都指遍了,每天重復。但孩子依舊木木呆呆的,什么表情都沒有。...當他2歲零1個月的一天,他跑出去玩,外面停著一輛卡車,他要上卡車,我就把他帶上去。那時候正好是夏天。寧夏夏天的旁晚,天空的藍色有一種觸目驚心的感覺!湛藍湛藍的,非常的廣闊和深遠。那種感覺會終生留在你的記憶里。我的孩子就扒在車欄桿上,仰視著天空。他看了很久,我不知道天上有什么東西吸引他。我說天,我的孩子就說顛。他第一個會說的字竟然是天,他那個大舌頭一個勁兒說,顛顛顛。當時我很震驚。過了一會他就不斷指著天說天天天。從那一刻起,他見著人就拉人的手說,天天。一連說了3天。”這里其實說明孩子觀察天時,天觸動了他,他對天有感覺了,恰恰這個時候,孫瑞雪又將這個詞教給了他。

所以,其實,詞語捕捉住了感覺,穩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明晰的屬他的對象。蒙臺梭利說,這個東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我認為,就是從形象發展到用抽象去固定。所以,“功利黨”家長所謂的“教”是,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么,然后“教”什么。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其實,我們并沒有尊重孩子的感覺,也不知道孩子的感覺需要多久時間,感覺的點在哪里。你讓孩子看一朵花,他可能注意到花上的一個點,這樣的“教”會把孩子教糊涂,你的詞語不知道把什么概念化了,你的詞語對孩子對你都不知道表達了什么。這樣的孩子上了學,就容易頭腦不清,思維能力弱。長大了,也很容易稀里糊涂。

所以,由此可見,兒童的感覺才是發展智力的重要因素。當孩子沒有感覺的時候,我們不斷強制孩子,教給孩子東西,有的人話還特別多;當孩子處于某種感覺中的時候,我們不但看不到機會,反而打擾他,把他的感覺破壞掉。這樣,兒童內在的觀察和感覺,就在這種強制過程中喪失殆盡。

從我作為一名高中教師來看,有些孩子為什么小的時候成績很好,進入高中后非常落后,其實跟他的潛能耗盡有關聯。在小的時候,發展了很多機械化的“智力”,喪失了思考的能力。當考題屬于簡單的重復操作時(小學、初中的考試大多比較基礎),孩子的差異是不明顯的。但是,一旦進入高中,考題開始變得像能力化發展時,這些孩子就無法適應。并且,這些孩子中,相當一部分人屬于還是比較努力的,這就更令人感到絕望,生出為什么我這么努力,卻還是這樣,世界是不公平的,類似這樣的想法。到了大學就更是如此,大學的課程更為自由,這些孩子就產生了迷茫。

小結:兒童是一個獨立的精神胚胎,家長只是兒童的“造物者”,卻不能使兒童的“掌控者”。他由你帶來世界,但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最后,我想以泰戈爾的一首詩,來結束今天的分享。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從上次坐去青島的臥鋪的經歷,讓我發現兒童的世界是多么的獨特、有趣和不可替代! 兩個孩子能信口開河,也能天馬行空。他...
    小么么噠閱讀 252評論 0 0
  • 1 這是一套中國人寫的,給兒童閱讀的,世界歷史。一共16個分冊,大開本,彩頁紙,圖畫與文字各占一半面積。我買來大約...
    明光照耀閱讀 2,984評論 0 2
  • 星期四,上午十點鐘。秋天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季節,并且很適宜寫作。躲在室內,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寫著自己喜歡的文字,是...
    新觀點讀書閱讀 368評論 0 1
  • 老張是我們公司的老員工,年齡不大,感覺三十五歲左右,其實談及到他的原因很簡單,我對他的一些做法產生了一些想法...
    國字閱讀 313評論 0 1
  • 概述 本文檔是介紹家易通mPOS終端交易接口和交易流程的技術文檔。 基礎協議部分 1.符號定義 本規范使用以下標識...
    sim_coie閱讀 77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