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今天五月四號,青年節,不像兒童節那般歡樂鬧騰,也不似重陽節那般安靜慈祥,只是覺得自己肩上多了些重量,心里增添了些酸澀。青年節的由來是宏大的,慷慨激昂的,那是五四青年的熱血在揮灑,五四青年的激情在澎湃,好像整個世界是他們的,整個國家就是他們的信仰。他們是真可愛啊。我最愛的兩個時代莫過于魏晉與五四。魏晉多風流,阮籍嵇康是多么的任性與瀟灑,《世說新語》中的名士哪個不愛藥與酒啊。五四多才子,他們留洋修學,真真是為拯救中國氣運。國家越是動蕩,文人越是自由,思想越是獨立。
? ? ? ? 可是一時代有一時代之青年,我們這一代青年不再面臨那么深刻的民族危機了,而更多的是個人的危機,中國的青年正是高中與大學到剛開始就業的這個階段,高考的壓力與痛苦自不必說,最高效最快捷的實現階級跨越,誰不想沖一沖呢,17歲的青年倘若不懂得這背后的深意,青年的家長也勢必拉著,趕著。順利的上了大學便要開始苦惱愛情,不過這苦惱可以忽略不計,畢竟是幸福的苦惱。所以大學算是最美好的青年時光了,不過,美好總是稍縱即逝的,“畢業等于失業”的口頭禪時常在大學校園操場上飄蕩著,這是青年的恐懼,也是剛剛開始的危機。因為工作后的青年要接受面前的兩座大山——娶媳婦,房車。咬著牙,像老馬一樣,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不知不覺壓成了中年……
? ? ? ? ? 漸漸發現身邊的許多青年人,都是遠離故鄉,離開親人,來到大城市獨自打拼,仿佛游子,有種“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落寞之感。除了工作或難得的與老友相聚,便是宅居,他們看似喜愛獨處,倒不說他們是刺猬,孤獨卻又害怕,渴望群處卻又失語。在微信或QQ里往往表現得活躍熱情,現實中卻是孤僻,不善交流。前幾年的城市化催生出了“空巢老人”之說,那在后現代社會“空巢青年”也開始露出苗頭了。只是,現在的“空巢”更抽象了,正如卡夫卡小說中的荒誕性,人與人之間深層的冷漠與人性中的孤獨不斷在青年人身上閃現著,每個青年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孤島,每個青年人都成為了城堡前的K。
? ? ? ? ? ? 青年就這樣在我們的年代里消亡了嗎?即使青年不復青年,那份“啊,倘使我不白白浪費時間,我什么都辦得到”的勇敢,那掠“曇花一現的初戀的幻影”,那刻“消逝的春潮雷雨的回憶”該是永遠存留的吧。如果愿意的話,我們可以是童年人,在兒童節那天喊著“我也是寶寶,爸爸媽媽,買顆糖給我吃吧”,在父母的眼里,我們可不就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如果愿意的話,我們可以坐在發著橘黃光亮的燈下,拿著一本永遠沒讀完的書,像青年人一樣永遠在成長。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