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無阻,我帶軍旗登島
昨日,聽聞南海中部有熱帶低壓,將形成臺風影響我市天氣,15-16日會出現大風大雨的現象。我心里盡是擔心,若真的大風大雨,沒渡輪運載,如何帶著軍旗登陸硇洲島進行傳遞?一萬個祈禱天氣也接地氣,讓軍旗順利登島傳遞。
早上六點,看到窗外燦爛的陽光,心里開心得不要不要的。整裝就緒,帶上軍旗,硇洲古韻,我們來啦!2個多小時的車程,恨不得有飛機嗖地一聲就到達。途中遇見了多年未曾見過的彩虹,無比激動。但是看著天上越來越多的烏云,還下了小雨,想哭。天氣啊,能不能懂點事,陰轉晴!
普及下知識:硇洲島位于雷州灣東部海面,湛江市的島外之島,風景秀麗,一年四季氣候宜人。硇洲島是一個大約20-50萬年前由海底火山爆發而形成的海島,也是中國第一大火山島,四面環海,孤懸海上,地勢險要。島中名勝古跡眾多,有南國著各的旅游度假勝地—那晏海石灘,有十分理想的天然海浴場,有與倫敦、好望角燈塔齊名的世界著名三大燈塔之一—硇洲燈塔。古跡有:宋皇城遺址、祥龍書院、八角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赤馬村以及竇振彪墓和“宮保坊”等。)
到達東南碼頭,等待渡輪
8點半到達東南碼頭,等待過往的渡輪。藍天、碧海、漁民,還有熟悉的漁船聲,像是奏起一首歡迎之歌。看到這么美的景色,您是不是蠢蠢欲動了呢?
第一站:祥龍書院
據現藏湛江市博物館的祥龍書院碑志記載,南宋末,帝昰、帝昺為元兵所迫“卜硇而遷”陸秀夫日書大學章句勸講,遂建翔龍書院,明嘉靖間重建,后圮,清同治八年(1869年)仍于硇洲都司署之左山重建。因保護不到位,只剩牌坊。雖看不到書院遺址,但看到牌坊上古人雕刻的龍和字,古氣息好濃!
第二站? 宋皇古井
宋皇城遺址,位于硇洲島宋皇村旁,距淡水鎮3.5公里。據有關史料記載,這里曾是宋末皇帝駐足過的地方。宋景炎三年三月,宋帝被兵追趕,楊太后與帝罡,在陸秀夫、張世杰的護衛下,歷盡艱辛,來舟南達到此。他們在這里開設帝基,建造行官營房,將士日夜操練,以日東山再起。 宋室在硇洲島的時間有三、四個月,留下一些遺跡。宋皇剛到時.兵馬找不到水飲,干海難熬,戰馬用跨子扒開地面,涌出一股清泉,使宋皇兵馬痛飲一氣。后人建成了八角井,井深不到2米,水白冽清澈,出水量不減當年,后人稱為“宋皇井”。
宋皇井邊,百年老樹郁郁蔥蔥,下過雨的井臺邊,濕濕漉漉的,仿佛重現當年的景像。
第三站? 竇振彪古墓
軍旗來到竇振彪古墓。竇振彪是古代的軍人,軍旗與古軍人的會合,別有一番風味。
竇振彪(1785—1850),字升堂,出生在這個島的那甘村,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命廣東水師提督,旋調任命福建水師提督。當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虎門受挫后,軍艦沿我國東南沿海北上入侵,竇振彪義憤填膺,率領所屬水師哨船抗擊英軍,在梅林、穿山、虎嶼等處洋面截擊從廣東北上的英國侵略船艦,“擊毀夷船”,屢立奇功,名動當時.道光三十年(1850)竇振彪任職期間去世,清廷贈以太子太保銜,謚武襄,賜御祭,建“宮保坊”于硇洲上街以示旌表。咸豐元年(1851),竇振彪歸葬于此。墓園內原排列石翁仲8個和石馬、石獅等8個,墓規格之高,在粵西屬罕見。現墓完好,但石翁仲石獸均已無頭,有一些還散落了。
第四站? 硇洲燈塔
到達燈塔,偶遇兩個熱情的海粉,先來一張合影。
硇洲燈塔是世界僅有的二座水晶磨鏡燈塔之一,與倫敦燈塔和好望角燈塔并稱世界著名的三大燈塔。1991年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建筑學會公布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筑。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硇洲燈塔建于塔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由廣州灣法國公使署主持設計和建造,而承包和主持該塔建筑工程的則是洲島名工匠招光義。歷時三年,至1903年竣工。硇洲燈塔位于島東南角,距碼頭約8公里。建于海拔81.6米的馬鞍山上,是1898年由法國人所建。整個塔由麻石一塊塊疊起來,沒有使用任何泥漿,石塊與石塊之間非常吻合,渾然一體。塔身下方為正方形塔基,上部為圓錐體。塔的頂部是鼓圓形,突出于塔身的燈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設一封閉式能轉動的托盤,內置水銀,承托著整個燈座架。燈座架由160多條弧形水晶三棱鏡片組成反射架體,再由凸透鏡、熒光燈等構成一個完整的光源及發射體系。
古跡走完,軍旗將于明天到達遂溪,在遂溪進行傳遞。
這一趟旅程,波折又刺激。一路上,忽風忽雨又大太陽,給旅途增添了不少趣味!走完古跡,忽然感嘆自己枉為硇洲人,居然才發現硇洲的古歷史這么豐富。希望下次還有這個活動,讓我再圓軍旅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