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規矩,可能會有人產生擔心,害怕“規矩”磨滅孩子個性,但孩子正處于各項意識發展期,如果不用一些規矩來約束他,孩子是無法判斷自己行為是好是壞的,這對孩子長大之后,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那么,哪些規則更能幫助孩子們呢?下面給大家幾點建議。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樣的孩子,不同的教育,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有的孩子早上起來自己穿衣,自己洗臉,有的孩子則是完全依靠父母。或許爸媽會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會了。但是,你不讓他做,他怎么可能會學會?
從小就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的決定自己承擔后果,長此以往,孩子會學習理清“分內事”和“分外事”,會主動接受“分內事”。這樣的孩子,不僅獨立自主能力強,還有責任有擔當。
2
舉止文明,行為恰當
有禮貌的孩子人人愛,尊重他人是美德;行為粗暴,到處闖禍的孩子人人煩,隨意打架要不得。
文明的舉止是對每個人的最基本要求,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遵守交通規則、自覺排隊等等。教孩子尊重每個人,不因為得不到滿足而向親人發脾氣,不搶奪他人的玩具、不說粗話不打架。
3
做錯事情要道歉和彌補
小孩子都是好動的,對于一些可以做,不可以做的事情,還沒有什么太多的意識,經常會做錯事情,不小心破壞了別人的東西,也覺得沒關系且不用道歉。比如說在餐館里追逐打鬧,打翻別人的餐具,一句話沒有,直接就跑了。
其實,對犯錯的孩子不要過于“寬容”,因為這會讓他們覺得做錯了事情也沒什么,反正沒有任何懲罰,直接就可以得到原諒。孩子沒有了約束,難免會為所欲為,犯更多更嚴重的錯誤。所以,我們要教導孩子,無論是誰,做了錯事就要道歉,還要盡力彌補,這樣才能被大家喜歡。
4
物歸原位,不拿別人的東西
對于公共物品,從哪兒拿的放回原位,分清自我和他人的界限,不拿別人的東西,支配自己的東西,不要看到喜歡的就直接伸手要。
做事有條理,既可以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又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整潔。使用公共物品,遵守先來后到的原則,想用別人的東西,征求所有者同意,才可以動,想要玩別人的玩具,自己先要學會分享。
5
遵守時間,按規則辦事
樹立時間觀念,提高辦事效率,不因為磨蹭拖拉,讓自己陷入無序的生活之中。要做到這些,就要從小給孩子培養一個守時的觀念,雖然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讓孩子遵守時間,遵守規則,可以把主動權交到孩子手里,比如,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時,對孩子說請你10分鐘后關掉電視,然后和孩子一起度過這快樂的10分鐘。
當然,我們給孩子制定了生活中的需要遵守的規則,我們自己也要跟著一起遵守,做到以身作則,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培養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