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互聯網時代,伴隨著信息量的爆發,當我們打開網頁,打開視頻網站,甚至打開購物網站,是什么充斥著四周?答案是廣告。從工業時代開始,人們開始意識到生產出產品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去宣傳產品,廣告這時候就開始大范圍的出現在人們的視角里。無論是我們等公交的時候,看電視的時候,甚至是等電梯、在洗手間我們都會看到無處不在的廣告。
? ? 我們可能會對這些無孔不入的廣告嗤之以鼻,無論你們怎么宣傳,我最后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去購買產品,不會受廣告的影響,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 廣告學資深教授羅伯特?希思博士在他的作品《我們在為什么樣的廣告買單》里告訴我們,廣告不是拍給眼睛看的,而是拍給大腦看的;廣告不是影響我們的意識,而是影響我們的潛意識。
? ? 首先我們來看書中的一個例子:
在英國,皇冠牌拉布拉多小狗非常有名,尤其是現在它出現在皇冠牌產品的包裝上,更是家喻戶曉。但有趣的是,如果你詢問購買該產品的消費者他們購買皇冠牌的產品是否源于廣告上那只可愛的小狗,他們肯定會矢口否認。相反,人們肯定會說產品質量更好,性價比更高,再或者是他們的丈夫或孩子比較喜歡這一品牌,或其他的理性理由。
? ? 當我們購買某一產品的時候,是因為它質量好,還是因為它性價比高?這種品牌意識的灌輸,就是廣告給予我們的作用。質量好你是怎么知道的?廣告說的,性價比高你是怎么知道的,廣告說的,你所知道的都是廣告告訴你的。然而,看起來不是。
研究意識的專家學者現在接受了“所有的思維活動都完成于潛意識層面”。是的,這一切都發生于潛意識里面,所以你并不知道這一切正在發生。
在網絡與通路是在編碼過程中被建立的。如果我們通過廣告認識了某品牌,那么通向品牌記憶痕跡的通路就會通過廣告被編碼。一旦通路被建立,那么作用是雙向的:廣告記憶可以激發品牌記憶,品牌記憶同樣也可以激發廣告記憶。
? ? 在丹尼爾·卡尼曼的書籍《思考,快與慢》中,丹尼爾·卡尼曼提到:“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 ? 由此可見,當我們在做任何購買的決策時,看似是在由理性來做決策,但實際其作用的是無意識的“系統1”,這么看來,在“系統1”里面做功課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也就是為什么廣告要去影響我們的潛意識,因為在無意識的影響才是最大的影響。
? ? 我們說廣告要入心,也許說的入心,就是進入我們的潛意識里,在潛意識層面里面影響我們的決策。
最后,我們以書中的一段文字作為結尾:“如果從6歲開始就對他們進行廣告宣傳,那么等這批人到了26歲,就意味著他們已經看了20年的廣告了。看了20年寶馬精美的外形,目睹了20年寶馬在技術上不斷突破,聽了20年的寶馬廣告語,所以世界各地有那么多人夢想擁有一輛寶馬,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當你在消費時,想一想,在哪里被這個產品的廣告潛意識影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