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打官司》是張藝謀一部非常有靈性的電影作品。秋菊打官司,她是真的想通過法律途維護合法權益嗎?看完這個電影,答案是否定的。
秋菊從頭到尾要求的是:“有個說法”,這個“說法”,是指傷害了秋菊丈夫的村長給個誠心誠意的道歉。德高望重的村長不愿做這等丟臉的事,因此秋菊從鄉里告到市里,最后村長受到法律的懲罰然而結果卻不是秋菊想要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村婦秋菊,秉承著千年來農村的傳統——禮教而生活。所謂禮教,即是千百年來在農村生活勞作中形成的以禮為基礎的制度,也就是禮尚往來。你對我好,我也要還你一個好,你傷害了我,你就要彌補我的傷害,也就是道歉。這就是秋菊所追求的,然而她的對手是村長,村長卻又是禮教的執行者。因此為了“禮尚往來”能夠執行,她到村的上一級,鄉里去尋求維護公道的人。但鄉里已經脫離村里的傳統禮教制度,以法律為維權依據,她卻不知道法律是不同于傳統禮教的。
鄉里的協調沒有還秋菊公道,到了縣里依然如此,最后走到了市里。秋菊很幸運地遇到了市長,市長也幫助秋菊做協調。然而依然不是秋菊想要的,接下來市長給秋菊支招,找律師起訴。結果卻更令秋菊意外,她要的是村長給道歉,起訴的對象卻是好心的市長,淳樸一生的秋菊無法接受告一個“好人”,事情按照秋菊所想的“法律”走偏了。
雖然這一次的起訴失敗了,卻又有了另一個方向,法院轉向調查村長的故意傷害罪。不久秋菊臨產,由于當晚村里人都去看戲了,秋菊的丈夫只能求助于村長幫忙。孩子平安誕生,在孩子滿月時秋菊打算當場好好感謝村長。嘴硬的村長盛裝打扮準備去滿月宴,等來的卻是法院的車。秋菊追著車,心里焦急又困惑。她想要的公道隨著這輛載著村長的車遠了,再也回不來。這個結局尷尬極了,村長沒給說法又不甘,受到法律制裁又不是想要的。這就是農村禮教與社會法律的沖突,禮教是一種感情上的你情我愿,法律卻是理性的條文規定。
每次秋菊到村長家,村長家的小孩子會叫秋菊阿姨,村長的老婆和媽媽會親熱地拉著秋菊上炕,給她食物吃,這完全是對待親人的方式。在秋菊和村長產生矛盾之前,他們也是以親戚的方式交往,以這種親密的關系,能站在法律的對立雙方上嗎?這也是不能的。盡管秋菊把村長一路告到市里,讓村長顏面盡失,但當秋菊臨產,村長依然竭盡全力為秋菊幫忙。農村的社會里,真正做到一家有難全村支援。這讓我想起在《平凡的世界》中,金俊斌的媳婦在俊斌去世后受到了兩位夫家哥哥的刁難,她娘家的年輕人知道后都到金家火拼。這就是一種農村式的“一家人”和“幫忙”,這種存在是超乎法律范圍之內的。
秋菊和村長是“一家人”,只不過鬧了矛盾,需要理論理論,卻鬧過頭了,讓村長吃了官司。這個后果,會沖擊農村的禮教基礎,以后農村人還會“團結互助”嗎?有矛盾又如何解決呢?這些問題,就是張藝謀導演擲給社會的一個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