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之前品讀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珍珠鳥》這一課時,寫的筆記特別多,盡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依然讀得很仔細,也很受感動,感動作者對珍珠鳥的精心呵護,如同對待自己的子女般。更甚者,他似乎能讀懂珍珠鳥的內心,總是站在鳥兒們的角度悉心照顧它們。這是發自內心的對動物的關愛,也讓我感受到人和動物之間因信賴而創造出的美好境界。馮驥才老前輩給我留下的最初印象便是如此這般。
如今再讀《馮驥才隨筆精選》,對這位巨人以及其為文化事業所做的貢獻更為欽佩與敬仰。感恩在這物欲橫流的當代,還有眾多像馮老以及他的同伴這般人物,用行動保護著我們的民間文化。
馮驥才——中國民間文化搶救行動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保護者,又一個行走在路上的人,特別對古村落的文化保護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有著深刻見解。馮驥才隨筆精選中就有其在文化保護工作過程中的經歷、感想、擔憂。
在名人故居——北京東城區北京總布胡同梁林(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被毀的沉痛中,深思對名人故居的真正價值的認識及重視:文化的價值主要是精神價值,名人故居亦然,因此不該從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看待與對待名人故居。名人故居的工作是致力體現一個個非凡和個性的精神與品質,歷史名人大都有學者專事研究其生平傳記、性情習慣和事業歷程。唯專家能細心挖掘史料,察覺埋藏在看似平常的故居中尚存的珍貴細節,才能設法再現故居主人獨特的文化氛圍與生命氛圍。可是名人故居因著修建之名而灰飛煙滅,名人故居文化究竟該如何被重視與保護?
從為再現“歷史輝煌”而大興土木,刻意追求花花綠綠、金碧輝煌、古色古香的古裝面孔的現象中,追思歷史以及輝煌的意義:歷史的輝煌是歷史和先人的創造,因為歷史遺存才是歷史生命的本身。歷史的真實保存在歷史的殘骸中。歷史無法再現,也無需再現。恰是這種不可再現,留給后人無限遐思與追思,以“再現歷史之名”隨意修建古村落,好比更改歷史,特別是有價值和底蘊的歷史。
從“文化可以打造嗎”來正解文化:所謂文化打造其本質是對原有文化的一種資源整合,一種商業包裝,一種市場改造,是為經濟——發展旅游。一切文化都是個性化的,文化的獨特性越強,旅游價值愈高,因此當今盛行要將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種品牌,投巨資興辦文化節,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與誘人的光怪陸離的表面文化都可以拉到前臺,以致各個旅游景點都充斥著“偽民間故事”,假造的景點重建的古跡,這兒添個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兒立起來一個鋼筋水泥的“老廟,”或者拆光了而拿來充當古董的仿古“明清街”等等,沒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而且游人們也只不過湊熱鬧尋點新鮮吃點小吃,淘點特色,最后拍照發圈大有“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味道,導致深層的文化價值無人問津,反被隨意打造而悄然流失。
由此感慨:這些年“旅行”這一詞可謂充斥著各年齡段各階層人士的腦海,逢年過節,最關注的不是與家人團聚而是去哪旅行,還有各媒體播報的相關時段的旅游收益。很多人去了一個地方回來就評頭論足:不好玩,景不好,食物不美味,沒意思。每當這時,我竭力安慰他們:旅行是為了了解那里的文化內涵,歷史意義,不是為了吃喝玩樂。我每到一地首先會在網上收集其相關歷史文化、傳說故事、名人貢獻等等。每看到一處簡介定會駐足品讀或拍照留證。我也很喜歡復古風格的建筑,所以每次旅行相對較充實,常駐足觀賞品讀,以為自己增長了見識,領略了當地文化,孰不知自己目睹的皆有可能是假文化、偽文化、沒有考據的文化。初聞這個消息,實在汗顏,雖然經常感慨很多旅游景點商業性質濃重,仿古街千篇一律,有些建筑翻新的痕跡也一覽無余,但心想總不至于連一些基本的簡介、歷史故事、當地習俗也要偽造吧?可事實偏如此,他們不惜花錢請一切能寫東西的人士根據各個旅游景點——有古代的,新造的,編一些離奇好玩的“民間故事”,吸引游客,發展旅游,好把“旅游經濟推上一個新臺階”。
對此,我也親身體會過。自媒體的興起為旅游行業貢獻了眾多頗具豐采的營銷文筆。在朋友圈看到一條分享本地某景點領門票的消息,仔細讀了其圖文結合的景點介紹,寫得如詩如畫,簡直能與西湖、大草原等著名景點媲美,打著將某某名景區搬來的幌子,刺激游客前行。去了之后不得不感慨文字功能之強大,同時也惶恐該如何正確使用文字才能體現其內在價值,群眾該如何揣度文字才能不被文字洗腦。景點簡直人山人海,攤販垃圾更成看點,絲毫感覺不出圖片中的浪漫花海和高科技智能機器人。當然花和機器人確實有,但花成了游人的點綴,機器人仿佛久經風雨的鋼筋稻草人,更別說有什么文化價值了。
如此,旅行真的仿佛只是長期單調的三點一線生活的逃難港灣,是世人逃離孤獨追逐表面風光與熱鬧的慰藉,沒有文化內涵的旅游,沒有文化根基的旅游皆是過眼云煙,不能深入人心。唯有促進經濟的貢獻,但希望這不要建立在對文化的破壞與變更的基礎上。當然,我們每個人能從更高層面、更廣闊視覺角度來理解旅行的意義,多在意心靈與旅游文化的溝通,少些物欲上的追逐,提高自身文化常識,長此以往,是不是能對推動文化保護工作有所助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