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
能把哲學深入淺出的寫成書,傳播給大眾的人,我認為是很牛掰的人。所以兩本入門級的一定要看,一本是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本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蘇菲的世界》。
如果把東西方哲學進行簡單的對比,生于公元前551年的孔子,比生于公元前470年的蘇格拉底找了81年,而孟子則比柏拉圖晚了56年,亞里士多德則與莊子應該是同時期。東方的哲學起源比西方早,東方為農耕哲學,西方為海洋哲學,兩者差異甚大。東方哲學加以教育家形式出現,講究含蓄,需有一定閱歷的人才能更好的參悟,西方哲學家以演說家的形式出現,講究對質,必須有質疑的膽量,和探索家的精神,往往年輕孤傲。所以至今東方的成功人士大多擁有足夠的沉淀,西方的成功人士大多年輕,敢于打破常規思維。
農耕哲學重農,海洋哲學中重的是商,東方講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哲學,探尋身體與靈魂,感官為身體,自然為靈魂,強調心的交流。不過不管是儒家還是柏拉圖派,最后都強調人要有節制與平衡,最后通向中庸的概念,連亞里士多德也提出,黃金中庸的理念。哲學的意義在于更多探討人的本質,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我認為哲學的人更多的是探尋獲取幸福的辦法。不管何種形式的哲學觀,都能指導人獲取幸福感,而追尋生命的真相。
西方哲學探討了更多形而上的東西,屬于超道德價值。和東方哲學探討的更多是入世的行為準則,屬于道德價值,但不可小看的事,東方的哲學的道德價值,往往與超道德價值形成一體,形而上的內容是包含在日常的行為規范里面的。所以國外的哲學學者研究中國,最推崇的反而是老子,因為他們覺得老子的道德經是真正意義上東方探索行而上的,而儒家及其他家探討形而上的東西相對較少,梁漱溟這樣的大師也是這樣認為。而我個人認為,包括老子的道德經,對形而上的探討并未脫離入世的行為準則,只是增加了更多形而上的思考,而這些形而上的思考,在除道家的其他諸家其實就有體現。天人合一的概念始終是東方哲學的靈魂。而西方的哲學觀包含更多的貿易與侵略,但有更多的宗教價值,所以更多的西方哲學家愿意討論形而上的東西,為思考而思考。西方的分類科學與東方的綜合科學,也可以見證兩者的差異。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認為影響東方大國中國而且一直得以延續的是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文化,民族的生命力就是文化東方的哲學觀,有人說現在的中國太浮躁,丟失了太多的傳統文化,而我看到的是從先秦到現在任何一個朝代,無論對文化的剿滅,文化的洗滌,或者是人的喜好的專一,都不曾動搖我們的文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結合,現在重拾傳統文化,包括對其的理解,研究,甚至愛好,我們的哲學觀是骨子里的。
人必須先說許多話,然后保持靜默。這是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的結尾,我也把它作為我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