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上一篇,這個關于幾個小伙伴創業的故事講完了,但老土覺得還有很多話想說,所以這里想要單獨寫寫感想。
首先要扣一下題目,畢竟題目叫“關于‘商業模式’的故事”,仿佛前面9篇就沒有怎么提到“商業模式”。其實將這個故事與商業模式聯系起來的并不是老土。而是在某次與一個做投資的朋友吃飯,老土給對方講了這個故事,對方竟然反問老土,“你覺得如果要獲得最大收益,這幾個孩子最應該干什么嗎?”。一直秉承著“在專家面前不要裝X”的老土自然不會接口這個問題,便說“不知道,您來講講!!!”。于是那個人(下文簡稱“B先生”)侃侃而談。
第一種商業模式自然就是這幾個小伙伴選擇的商業模式,就是從零開始做一個網站,經營一家公司,而后通過網站融資(銷售)獲得收益。B先生認為這實際上是多條可選路徑中最最艱難的一條。首先,這幾個孩子雖然有較強的研發能力,但是他們在網站運營,公司經營等各個方面都有非常明顯的短板。這幾個小伙伴幸運的是當年的產業環境更好,沒有遇到什么壞人,時不時還有貴人相助,所以有驚無險的跨過了經營上幾個的坎兒。其次,網站運作成功并獲得收益本身就有非常大偶然性,因為至今仍然沒有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可以在事前對網站的成功與否給予分析論證。當然更深入更有效的用戶調研可以較大幅度的提升網站獲得成功的概率,但這幾個孩子甚至都沒有想到過要做用戶調研,只是憑著一腔熱血就開始創業了。雖然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他們最終成功的將網站賣出去了,并掙了一些錢,但是這種成功有極大的偶然性。在2000年左右的中國互聯網領域尚且還有這種可能,至今已經基本沒有重現的可能。
第二種商業模式是讓幾個小伙伴采用一邊上課一邊實習的方式賺錢。雖然幾個小伙伴賺了12萬,在2000年看起來這還算是不錯的數字,但如果要具體分在五個人的頭上,每個人也就是2.4萬元。按照這個公司經營了一年半(18個月)算這幾個孩子的工作時長,每人每個月只有一千三百多的收入。這個價格比當年的家教收入高不了多少,肯定比找一家互聯網公司做實習項目的收入要少的多。以這幾個孩子的技術水平在當年找到一家實習應該沒有什么問題!如果這幾個孩子當年的運氣足夠好,可以加入百度、阿里、騰訊之流,那今天就更是“成功人士”了!
第三種商業模式是什么呢?在上面的故事中會有第三種商業模式嗎?老土記得當年遇到B先生的時候,B先生得意的一笑,
“你們這些技術專家總覺得技術是核心,然而在我的眼中‘商業模式’才是核心!如果‘商業模式’不正確,技術再好也無法成功或是事倍功半!”
[未完待續]
看了上面“商業模式九要素”的圖不要慌張,老土不會在本系列帖中展開介紹“商業模式”的,實際上老土對“商業模式”也不擅長...
預告:明天本系列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