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現在線下的聚會都成了”洋蔥party“,為啥這么說呢,因為聚會就是見面坐在一起開心地玩手機,也沒啥具體的交流,這一個個大活人都像洋蔥似的,就像宗煒哥哥唱的那樣“如果你愿意一層一層地剝開我的心,你會發現,你會流淚。。。。”,得別人主動一層一層來剝開你才能進一步熟悉。面對眼前真實的人,大家好像都沒很大的興趣,主動交流的強度是大大降低,大家好像對手機里的你我他更著迷。“我是覺得尷尬才玩手機的”,那追蹤于問題根源到底是手機社交更有意思呢?還是現實社交你不會了呢?
前些日子,在《火星特工隊》的節目里,聽到一個提案,說是“發紅包”能夠增進社交,現實中幾十塊的紅包通過網絡一發,能放大收包者好幾倍愉悅感。在“社交”這個主題里,互聯網時代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不由自主的變化,但不知道各位是否習慣了網絡里時而陽光燦爛時而烏云密布的多變天氣,而有了疲憊的跡象呢?到底是網絡保護我們免受孤獨,還是讓我們更加孤獨呢?
今天我們中的很多人生活在“永遠在線“狀態,他們期待著被”打擾“,一直處于等待聯系的狀態中,每天你都要“被迫去看”各種信息。
小掌柜個人很不喜歡這種被微信俘獲的感覺,也不喜歡隨時隨地都能被找到的感覺,所以平常微信都不怎么開,只想有點清靜的個人空間,可以專心于手頭的事。網絡技術改變了人們對于”分開“的理解,也讓我們失去了”獨處“的機會。但這種所謂的高密度社交,是否讓我們不再感到孤獨了呢?你有沒有想過,什么時候可以讓你的微信等各種社交設備停下來,給自己留點專注的時間呢?因為獨處時,我們并不是在拒絕這個世界,只是有自己思考的空間。大家用不斷變化的關系填滿我們的生活,卻拒絕了獨自思考和夢想。
移動設備侵蝕了我們用于思考的時間,這可能是一段我們從生理上、情感上需要保持自身專注的時間。之前有位蜜友說“看手機是為了感知人生”,手機版本是一個未經編輯的生活版本,但它所包含的內容太多,超過了一個人的生活空間。看似變豐富了的生活,好像總缺了點什么。
因為,現在的人好像得了一種“浮躁病”,基于效率的考慮,在以計算機式的“多任務處理”的模式生活,因為這會帶來更多的成就感。但我們發現,“效率”成為了丟掉禮儀的借口,“走心”這個詞就是這么來的吧。
“我分享,故我在”
"禮貌替代了溫情“
“存在感是要刷出來的“
“網絡讓我們變得更遲鈍,更刻薄”
朋友圈刷存在感,秀恩愛已是常態,因為分享感覺成為了發現自我的一部分。在屏幕上,你可以按照你想要成為的人那樣去寫,在朋友圈里看到的是鏡子里的“我們”。在描述自我時,你會對暴露其他特點感到憂郁,于是你對自己進行削減,弄得像“禁煙標志”一樣明顯易懂。 朋友圈所曬的大部分是一系列“仿佛”行為的集合。
但來來往往的人們總是在朋友圈內一票人曬的美好時光里,感到淡淡的憂傷,人家咋混得辣么好呢???朋友圈的社會比較,也讓人們止步于因差距帶來的進一步交流。由朋友圈發展出來的關系互動模式是:“點贊”是好友,“寫評論”必須得是真愛了。朋友圈的互動看似簡單,卻是經過了雙方的深思熟慮,從蛛絲馬跡的互動中,去猜想,挖掘,定義兩個人的關系,這期間很多信息量就這么流失掉了。 一旦某個人停止了曬圖,我總愿意相信,他是不必再向朋友圈索要安全感了,這安全感可能來自于強大的自我建設。也可能被人端端正正地擺在了聊天頁面的位置頂端。
孤獨讓現代人靠近網絡,而網絡卻讓現代人更加孤獨。因為我們一直在通過網絡控制交往的密度,保護我們免于孤獨。但不知道你有木有發現,當你的朋友圈加的不熟悉的人越多時,我們變得越沉默,因為不愿將自己真實的生活狀態暴露在并不熟悉的人面前。人的交往關系本來就是基于互動過程慢慢積累形成的,當你的好友list里面幾百人時,不知道你想主動聯系的又有幾人呢? 線上的弱關系最終得走向線下, 才能轉變為強關系。
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年代:我們時常感到孤獨,卻又害怕被親密關系所束縛。有了技術,我們驚訝于世界之“蒼白”,無事表達,無人取悅。或許一切變得太容易,本身也是個問題。
不要一直活在自己的“氣泡”中,不要為了連接,而犧牲了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