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梧葉一聲秋

一直是喜歡秋天的。不太熱也不太冷。
盡管秋分已過,生活在一個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小城市里,秋意卻并沒有那么濃。南方的秋天來的遲,等你驚覺的時候,又快要到冬天了。難怪有人說我們一直只有夏冬兩個季節循環播放。

但你留意,總能發現些微變化。
梧桐一落,而天下知秋,這大概是關于秋最直觀的感受了罷。

日本人的傳統里有一項叫季節感,作為評判一個人出身和環境高貴與否的試紙。
在日語中有許多跟春夏秋冬四季變換相關的詞語,這種與自然息息相關的美學意識已經滲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園林建筑藝術,日式料理風味亦或是日常生活習慣。


「季菓」是每逢季節交替開始販售的和菓子,春櫻花,夏秀水,秋紅葉、冬白雪

春天要去看櫻花,秋天要去采紅葉,對著月光和夜露應當哀嘆人生的無常,對著春天原野里的碧草和遠煙,不免要留戀地張望……
到什么季節,就做什么,還要預備好相應的感觸,開始或許是程式化的,但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真的。

終日在鋼筋水泥石頭森林的城市里生活,我們漸漸遠離了生活中的自然和四季變換。
映入我們眼簾的自然往往只有公園,綠化帶這些人造景觀,我們吃的蔬菜水果也都是溫室大棚培育,一年四季應有盡有。
我們不再熟悉節氣時令,不清楚播種與收獲的時期。沒仔細觀察過動植物的生長活動,也逐漸喪失了對季節變化的敏感。


其實季節的感受與賞玩放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數量想必只會比日本多而不少。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春天要去踏青,最好配上一點歌聲,還可以吃野菜、放紙鳶。
“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夜晚還可以乘涼撲螢看星星。
秋天涼風既起,腦補出一句“世間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而那些沉郁灰白的冬日傍晚總會想起“向晚天欲雪,能飲一杯否?”好似能添上一點溫暖的底色。

所謂傳統,應該就是那些與生俱來的東西的疊加和擴大吧。
為骨子里那種隱隱的感覺命名,給心里那些本能的欲求定型,一代一代反復訴說,百年千年地增添內容,形成最恒定的價值觀,使人在時代急速變化的時候,不致無以憑依。


春花秋實,綠柳紅楓。世間萬物應和著季節的節律生,長,敗,落,由是進入自然的序列,它們便是自然。
季節感的存在,我想不僅是提醒著韶華易逝,同時也告訴我們什么時間就要做什么事情,莫負美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strong>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