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由有兩種,一種是隨心所欲,想怎樣就怎樣。這在現實世界中幾乎是烏托邦的存在。還有一種自由就是說“不”的能力,這意味你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今天的晨讀提到三個讓生活更順心的方法:擁有自主選擇權,別試圖討好別人,換個角度看問題。后面兩點我在之前的晨讀都有過一些感想,今天只想說說“選擇”這件事。
2、
普遍來說,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人會更容易感覺幸福。
對于一些簡單的選擇,比如選擇穿什么衣服,選擇什么時候睡覺,選擇鍛煉多長時間,這些只針對自己的選擇能讓人感覺幸福。
可是當選擇涉及到他人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難以抉擇,甚至是種折磨。
比如和別人吃飯,我不喜歡點餐,因為怕別人不合口味,所以我會把選擇權交出去,當對方選擇完后,如果菜還不夠,我才會拿起菜單選一兩個。
但是還有一種更難的選擇,那就是涉及到自己的親人。
奇葩說有一期關于“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住養老院,我該支持還是反對呢?”的話題辯論,這期話題深深觸動了我,好幾次感覺靈魂受到了拷問!
初看這個話題,我默默在心里選擇了支持,因為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父母自己做出的選擇,我應該尊重他們!
可是隨著節目的辯論,我才發現這真的是個兩難的抉擇!
為什么這樣說呢?
3、
中國是個不擅長表達愛的國家,我們總是不說真話,我們總是用真心去猜真心。他們說自己愿意去養老院,就像我們向他們報平安一樣,都是真心的,但真心的話,卻不一定是真話,那是情話啊!
我們可能無法判斷老人是自己想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還是怕麻煩子女。就算是真心想去,可能出發點也是為了子女!
那么如果父母就是為了自己而做出的決定,我們是不是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權利呢?
我們以為父母帶孩子,逛菜場很快樂,可這會不會是價值偏見呢?這有沒有可能只是我們強加在老人身上的價值觀呢?那么我們是不是不能自私的希望父母幫我們買菜做飯,含飴弄孫呢?他們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夢想呢?
到達2030年后,空巢老人的比例會高達90%,這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和矛盾。子女陪伴老人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就算居住在一起,可能真正呆在一起的時光也不多。更多的時候還是老人自己呆在家中。
有老伴的還好一些,可是只是父親或者母親一個人的時候,那么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假如老人突發疾病,身邊卻沒有一個專業的人士,我們可能就因為時間上的耽擱,父母就永遠的離我們而去!
他們對于我們是100%,可是哪怕上述的情況只有一絲可能,我們也錯不起。而專業的養老院,或許會更好的處理這些問題。
養老院雖然水平層次不齊,但是畢竟如今的養老院不是牢房,如果老人喜歡,大可以繼續住下去,如果不喜歡大不了就回來!那么我們是不是應該支持呢?
4、
上面有這么多問題,我之前都沒有深刻的考慮過,可是讓我再選一次,我真的開始猶豫起來!
這種選擇沒有對錯,不管怎么選,都有痛苦折磨的一面,這些問題我們不得不深思熟慮。
所以我想當父母提出這樣的要求時,我會先想想他們的出發點是什么,如果不清楚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和他們溝通,盡量把雙方的真實想法都說出來。
如果父母的確是為了自己做出的決定,那么我會支持他們。可是哪怕他們有一絲是為了我而做的決定,我想我都會反對。
我知道怎么選都不可能做到最好,我多希望不會遇到這樣艱難的選擇!我會想,有時候沒有這些選擇權,我是否更幸福呢?
但人生就是在不斷的選擇中前進的,或許并不是擁有更多選擇就更好。
但我真心的希望父母“自私”一點,少為我付出一些,多為自己而活,那么我想我會由衷的感到欣慰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