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贏得”孩子
1、區分“贏了”孩子—“贏得”孩子
“贏了”孩子: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使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順從。
“贏得”孩子: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和善而堅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并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可以獲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2、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a. 表達處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b.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
c.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d. 讓孩子關注于解決問題。
3、跟孩子交流的態度
a. 積極的態度:友善、關心、理解、尊重、鼓勵,積極態度讓孩子自信、愿意合作;
b. 消極的態度:指責、羞辱、說教、懲罰,營造疏遠和敵意的氛圍,導致孩子不合作,并且傷害孩子。
二、自尊
1、區別“自尊”和“他尊”
“他尊”:孩子通過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的對錯,變成“討好者”或“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導致“他尊”的原因:父母、老師贊揚、獎勵孩子等。
“自尊”:自我評價與自我反省,不因別人的評價而改變,不依賴別人的贊揚和觀點。
三、我們言行背后的感覺
1、我們言行背后的感覺比我們做了什么或說了什么更重要。
2、我們說話的語氣往往能最準確地表達出我們言語背后的感覺。
3、不要“告訴”,要以一種引導孩子參與解決問題的方式向孩子“提問”。
四、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孩子是社會人:把不良行為看作是孩子們的“求存模式”;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孩子們的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他們希望獲得歸屬,但卻不懂如何表達,即產生不恰當行為。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4、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當孩子行為不當時:
a. 請將其看成一個密碼,去探索孩子隱含的想法,讓孩子感到被理解。
b. 在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歸屬感但不知如何表達的孩子;
c. 審視是否你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
5、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
a. 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首先要教導孩子依靠自己,一方面停止幫孩子完成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教孩子為培養好的品格而學習社會和人生技能。
b. 邀請孩子參與和分擔家庭和學校的任務,會增強孩子們的歸屬感、教給孩子們人生技能,讓他們體驗到社會責任感。
6、平等:所有人對“尊嚴”和“尊重”都有同等的要求。
7、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要有勇氣面對“不完美”;我們自己要學會、也要教孩子學會把犯錯誤看作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
矯正錯誤的三個R:
a. 承認-“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b. 和好-“我向你道歉。”
c. 解決-“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8、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當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愛時,不但能取得積極效果,而且還會體驗到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