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著名美劇《老友記》超級流行的時候,很多朋友都癡迷看這個,也有很多朋友強力推薦我看,他們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人從流行話語的角度說不看這個劇,沒辦法和周圍的朋友交流啊;有的人說看這個劇有助于了解姑娘們的心理;還有的人干脆就是沖著喜歡聽那卷舌的美式英語去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也看了一點,還是沒敢看下去,原因很簡單啊,時間寶貴。這美劇的確好看,獨特的“美式”幽默,令人拍案叫絕,可這劇播了十年,一共兩百多集,每集二十多分鐘,從頭看起,這得多少時間啊,更何況我已經在看另外一個系列的美劇:CSI。所以呢,這部劇就擱置了起來。
不過有的人的確能把這《老友記》翻過來掉過去的看好幾遍,以前在IDG有個同事,沒有出國留學,就靠反復看《老友記》,加之是北京人,本來就有京片子的卷舌,這樣看下來的結果就是,說得一口流利的兒化美音。前次說到,英語想要好,還得靠自覺。自覺是個苦差事,尤其是要堅持很久的事情,比如學英語。為了不讓自己感覺討厭,所以有必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我這個同事,就是從喜歡出發,反復看《老友記》,在不知不覺中,故事也看了,英語也會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中國和意大利合拍電影《馬可波羅》,其中的元世祖忽必烈需要找一位懂英語,懂歷史,會表演的演員擔當,挑來選去,找到剛當上文化部副部長的英若誠。那么英若誠是怎么掌握英語的呢?前兩年出版的英若誠自傳“Voices Carry”,封面就是他飾演的忽必烈劇照。在自傳中,他提到在民國上教會學校,有一門課程就是背《圣經》,每天背《福音》中的一段。到離開圣路易教會學校時時,他已記住了《福音》書中的全部各個章節。在自傳中,英若誠明確指出了掌握一門外語的方法:“我得說,《福音》就其結構、語言,還有意料之外的情節發展,都是寫得很成功的文學作品。我還認為,如果要學習一門語言,建立扎實的基礎,最好還是背誦杰出的文學作品。”
背誦,應該說的是持之以恒,要想掌握一門語言,沒有上千小時的訓練是不成的,這么長的時間,為了避免枯燥,所以要選擇適合的讀物,這就是杰出的文學作品了。曾經有一段時間,流行通過背誦“新概念英語”第四冊,這個方法是對,可是選擇的讀物有問題,新概念第四冊中都是一篇一篇的,沒什么聯系,如果強行背誦,難免陷于枯燥。
在二〇〇三年的時候,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位化外高人介紹歐美流行驚悚偵探小說,他說自己利用在機場、巴士上的零碎時間,把Tom Clancy的作品都看了一遍,然后品評各個作品的優劣。他講到,看流行小說的確是個習得英語的好辦法,可以做到日用而不知,并且有的優秀的流行小說,會有相應的電影,互相參看,提高作用很快的。他這個辦法有點高,高的意思,一方面高明,另外一方面是指目標高起點高。看英文小說,對于初學者是不太合適的,只有那些有一定基礎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再說一個例子,舊中國有兩本英文課本,《泰西五十軼事》(Fifty Famous Stories Retold),《莎氏樂府本事》(Tales from Shakespeare)。很多受過舊式英語啟蒙教育的人,都受益于這些課本,例如季羨林在《牛棚雜記》中的自傳就提到當時上中學的時候,英文念《泰西五十軼事》、《天方夜譚》、《莎氏樂府本事》、《納氏文法》等等。后來的翻譯家朱生豪在中學時的英文課本就是《莎氏樂府本事》,這也許是他翻譯莎翁作品的興趣起源吧。季羨林、朱生豪后來在語言方面的成就,和當初的啟蒙課本大有關系。
以上說了四五個例子了,習得英語,每個人都得有自己的高招,有的高招是被迫的,例如英若誠在教會學校里背《圣經》,有的人是樂在其中的,例如看《老友記》和讀流行偵探小說。其實我相信,英若誠背到一定程度,也同樣會樂在其中。條條大路通羅馬,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路。